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新战国七雄 > 第24章 徐仲和

第24章 徐仲和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新战国七雄!

命令下达,临阵末等步甲兵徐仲和开始套上战前分发下来的棉甲。

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一排排小孩巴掌大的铁甲片,内外用铜钉固定。这就是普通八旗兵的制式装备棉甲了。

棉甲的外观和绿营的布面甲相似,或者说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端些的布面甲,棉层厚实了些,甲片多了些,质量好了些。

等到了一百多年后,这种内衬铁片的棉甲就慢慢被淘汰了,衣服上的铆钉也变成了装饰品,棉甲才成为真正的“棉”甲。

这玩意轻便,不过三四十斤,防护力也还行。但是不易保存,极易损坏。棉花嘛,如果保存不当极容易被虫蛀。

虽然棉甲内部嵌有铁甲,但外部棉花破损就会影响到防御火器的能力。而且,棉甲也极易弄脏,且无法进行清洗。碰上下雨天,受了潮,甲片也容易生锈,影响防护力。

好在大清对于武器保养甚是用心,贮库的管事工匠们待遇上也能保证,平日里本职工作不敢怠慢了,没有像大明一般“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

当然,真正的精锐们并不喜欢这玩意,就算是穿,很多时候也只会选择那种不带甲片的纯棉甲。压实的棉花,穿在里面,用来防护火器倒也不错。

他们的最爱,是那种亮的闪瞎人眼的扎甲。扎甲的甲片比棉甲小得多,甲片小,编制起来就非常繁琐,制作方式更为复杂,这成本可就比棉甲大多了。

但是扎甲的防护力确实比棉甲强不少,否则也不会成为明清精锐的首选了。这并不是因为扎甲的甲片比棉甲片更厚实,而是因为小片的甲片淬火更方便。

局部淬火比整体淬火简单,小件淬火比大件淬火简单。以古代的工业水平,对小型甲片淬火要容易得多。

淬火后的甲片和没淬火的甲片,防护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林木资源愈发紧张,没有足够木材,人们开始用煤炼铁。

这么一来,产量倒是上去了。但问题是中国的铁矿石质量本来就不怎么样,煤炭质量更是够呛,含硫量很高,导致炼出来一堆劣质产品。

武器越来越脆,铁匠们不明白原因,只能把武器做宽做厚,甚至出现了青龙偃月刀这种骇人造型。

武器差了,盔甲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玻璃倒是硬度很高,防护力很强吗?

几百年后有人测试棉甲和扎甲的防御力,声称二者差别不大。用同样的现代工艺打造的优质钢材,厚度相当的情况下,当然差别不大了。

可要真是差别不大,为啥后金的白甲兵、红甲兵一个个都脑抽了非要穿笨重的扎甲呢?

所以要说时代一定在进步,十七世纪的武器盔甲质量一定要比一千年前要好,那还真未必。

倒是欧洲那边,技艺高超的铠甲匠人掌握了对大块甲片进行淬火回火的困难技术,打造出结合灵活与坚固为一体的盔甲巅峰之作--板甲。

徐仲和当然是没有资格穿水银别抄甲(八旗精锐喜欢穿的一种扎甲)这种高档货的,因为他虽然是旗人,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旗人,而是没有户口的旗下家奴,比所谓的包衣奴才地位要低多了。

包衣虽然是奴才,但人家是皇族专属的奴才,是顶层统治阶级的专属服务人员。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人家皇族可以轻视包衣,一般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这个群体?

包衣有自己的户口,可以正常参加科举,可以与正身旗人通婚。

有清一代,位高权重的包衣也不在少数。包衣多是满人出身,也有少数汉人和朝鲜人。雍正和嘉靖的生母都是包衣出身,曹雪芹也是包衣家族。

但是旗下家奴就真的是另一个阶层了。满蒙汉正身旗人不过十一二万,但是如徐仲和一般的旗下家奴却足有二十多万。

旗下家奴基本都是汉人,没有独立的户籍,依附于主人,是正身旗人的家中仆役,替主人经营各类生意、从事耕种、收租等业务,遇有征战时以主人随丁之身份助战。

他们无法参加科举、捐官;也不能与正身八旗和包衣人通婚。一般旗人杀死旗下家奴,仅受枷号和鞭刑。每年都有不少奴婢受主人虐待,锁禁致死。

徐仲和身高足有六尺,标准的山东大汉体型。

二十年前,大明崇祯十一年,后金军第四次入关,兵锋直达山东,攻破济南,烧杀一空,俘人畜46万。时年十三岁的徐仲和便是这46万“人畜”中的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