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艰难的远征 (第2/2页)
“看这信上,这女子应该是个率真之人,未必存了什么坏心思……”郭襄试探着说道,“夫人不喜欢她吗?”
吕娟板着个脸,“不喜欢。”
【幽州】
曹操正在发愁。
一个叫田畴的人出了个主意,说北边山里有一条路,废弃两百年了,勉强还能找到些小路痕迹,不如从那里绕道偷袭。
曹操觉得可行,于是率军后撤,临走还在靠近水边的道路旁边立了一个大木头,上面写着:“现在正是暑夏,道路不通,且等秋冬再进军。”这么个东西,看起来是通令全军的标识牌,其实是为了麻痹敌人。乌桓的骑兵斥候见到,以为曹操真的退兵了,欢天喜地的回去报告。
曹军绕道,由卢龙塞北出。
这个卢龙塞,就在山间的卢水之滨,是一个险要之地。后世将这里叫做喜峰口,抗战期间,中国军人在这个地方奋勇抵御日寇,喜峰口战役由此得名。
田畴给曹操指的这条路,其实并不算一条明路,甚至可以说是一条绝路。
因为过了卢龙塞之后,几乎就没有路。
曹军挖山填谷,开辟道路,在大山里辗转五百余里。
郭嘉觉得行军的速度太慢,向曹操进言:“兵贵神速。我们千里奔袭,辎重太多,行军缓慢,若被对方察觉,必然有所防备。不如留辎重在后,轻兵速进,攻其不备。”
曹军分作前后两队,前队火速进军,经过白檀、平冈,穿越鲜卑族的居住地,向东直奔柳城。
【乌桓】
曹军终于进入乌桓的地盘。
此时已经到了秋天。塞外的秋天,更加寒冷。
中途二百里没有水源,曹军凿地三十余丈作井。
没有后勤供应,粮食短缺,曹军杀马数千匹作粮。
郭嘉骑术不精,常常落在队伍后面。
吴明总是跟着他,防止这家伙掉队。
沿途已经有不少士兵掉队,这些失踪的士兵,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曹军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行军,甚至还有高级将领死在了路上。
破羌将军张绣就没有撑下来。
这个张绣,之前在宛城杀的曹操人仰马翻,也是一员猛将。这一路历经艰险,还没有到达柳城,张绣就去陪典韦了。
有一本书上写,五官将曹丕几次因邀请跟张绣会面,怒骂对方:“你害死我兄长,有何脸面见人!”张绣心中不安,于是自杀了。
这种说法有几个疑点:
第一, 动机存疑。曹昂死了,曹丕就成了曹家的嫡长子,是最大的受益人。这一年曹丕二十岁,已经不是赌气的小孩子了,乌桓还未平定,他有没有必要这个时候去招惹军中大将。
第二, 时间存疑。曹丕此时只是个白身,五官中郎将是他四年之后的官职。
第三, 地点存疑。张绣死在进军柳城的路上,这段时间曹军一路行军打仗,这两人竟然有闲工夫在半路上频繁相邀会面翻旧账。
不得不说,曹操这次远征决心之坚定。吴明在行军队伍中不仅看到了曹丕,甚至还有十五岁的曹植。
此战如果不胜,曹家的精英就有被一锅端的危险。
【曹军营寨】
“还挺合身,就这个吧。”曹纯拍了拍吴明身上的甲衣。
吴明脱下甲衣,感慨的说道:“还是你们虎豹骑待遇好。”
“回头跟乌桓人打起来,你自己要小心,我可顾不上你。”曹纯笑道。
旁边的郭嘉说道:“这小子命大,用不着你操心。”
曹纯看了看郭嘉,“你这个身板居然能坚持到现在,真是不容易。”
“不要小看我。”郭嘉笑道。
这个身材偏瘦的男人,虽然更瘦了,精神却依然很好。
三个人在火堆旁坐了下来。
吴明将肉干撕开,将大的那一块递给郭嘉,“你多吃一点。”
郭嘉嚼了两下,好像有点噎,咳嗽了一声,“若是再来一碗酒就好了。”
曹纯说道:“你倒是想的美。”
“再喝不到酒,我会憋出病来的。”郭嘉埋怨道。
吴明又递过来一个碗,“多喝热水。”
【荆州,樊城】
酒,都是好酒。
酒宴结束,满堂宾客逐渐散去。
只有一个年轻人还没有走。
这人看上去二十多岁,一副书生模样。
刘备见他眼生,也没有理他,坐在案边,拿着毦牛尾巴在那里随意编了起来。早年刘备卖草鞋织芦席为生,这手艺算是他的老本行。
书生走了过来,看着刘备笑道:“将军应是志向远大,如何在此行编织之事?”
刘备抬头,仔细一看,见这书生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立即将手里的牛尾扔掉,“我只是心中忧闷,随手摆弄一下罢了。”
两人就这么聊了起来。
这书生谈吐不凡,见识非浅。
直到这人走了,刘备才隐隐约约想起什么来。
“这人的名字,好像在哪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