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拯救大宋,从谋反开始 > 第二卷 商之大者 为国为民 第二十六章 回京述职

第二卷 商之大者 为国为民 第二十六章 回京述职 (第2/2页)

“嵬名卿……”

赵佶也被这个反常到妖异的消息给整的有些懵,想询问具体事宜,也不知从何下口,只得眼神询问台下心腹。

殿前司都指挥使,高俅直接站出来道:“陛下,王智越权插手两国商贸,又擅动刀兵引起两国争端,更行资敌卖国之事,当立即下旨派人捉拿归朝,明正典刑!”

高俅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赞同,纷纷出言附议。

就在嵬名丁渐渐松气之时左侧首位太宰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宰相王黼出列言道:“陛下,此事颇有蹊跷,还需从长计议,王智行资敌之事为何不是我大宋的边关将领来报,而是西夏使臣来告知?其中是否还有隐情未知?”

宰相出言分量不可谓不轻,也引起诸多大臣附议。

“陛下,嵬名丁所言西夏上万将士是亡于三月之前,那为何等到今日才来禀告?”

“我朝与西夏一百多年来纷争不断,究其原因莫过于西夏不满我朝隔绝商贸,可是如今给与西夏如此大的便利,为何西夏不仅没有感恩,还产生摩擦动武,甚至要到出使前来问责?”

“臣建议可先派人前往边关视察一番了解原委,再做定论。”

此大臣说的有条有理,进退有据,也得到一部分人的附议,只是这人乃是尚书右丞李邦彦,与宰相王黼可是公认的死对头,为何今日没有唱反调,反而是与王黼一唱一和,支持起王智来了呢?

王黼也回头看了他一眼,李邦彦冷哼一声,一副帮理不避仇的模样,实则真实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能在边关行走私的巨商背后哪能少的了掌权者的关照,这也是王智在边关控制两国商贸之事三个月之久朝堂都未得到消息的原因。

王二郎若是知晓满朝替他说话的竟是历史上有名的两个奸相,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见赵佶竟然也微微点头,嵬名丁还未说话,就被高俅抢先道:“陛下,无论此中是否有隐情,国家重器岂能握于一小儿之手,当立即派人前往西北边境解押王智回朝,有什么隐情,就让他当着朝堂群臣的面解释好了,迟恐生变啊!”

他高俅虽位高权重,但也仅一暴发户尔,边关发生了何事就不是他能知晓的了,甚至他小儿子高尧辅都已经数月未有消息传回了,原本自己还以为是儿子忘了还是啥,如今看来怕是可能凶多吉少了,这叫他如何不急。

赵佶闻言也是点头,两边说的都有理,但是他更偏向于高俅,就如拓拔李家出使大宋一样,对国事有利的不一定是对自己家族有利的。

既然此事能引起拓拔李家恐慌,那必然是对大宋有利的事,这一点虽然诸大臣顾忌嵬名丁在场都未明说,但整个朝堂的人怕是除了太子赵桓之外都能理解。

甚至有人已经体悟到王智此举其中深意,大感头皮发麻。

但对大宋有利的事,不一定是对他赵家有利的,他王智手握两国商贸是想做什么?造反吗!

他赵家不允许有这种人的存在,哪怕是对大宋有利的也不行。

于是他摆手止住了朝堂已经分为两派的争论,下了最后的旨意:立即派人前往边关探查原委,并令王智与种浩回京述职。

没有解押归朝,只是召回京述职,高俅一派达成了目的,王黼一派也无话可说,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刚下了朝,太子赵桓就小跑上了马车回到开封府衙,进了府衙连水都未喝一口就直奔书房而去。

而陈秀才、秦算盘与陈东等人还在此埋头编写着字典。

“诸…诸位,大事不好了!”

赵桓气喘吁吁的进内,打断了所有人的工作。

“府君,怎么了?”

秀才先开口询问,众人皆看向赵桓。

“表弟在西北和西夏斗了起来,被西夏使臣直接告到朝堂来了,朝廷下令要表弟回京述职!”

赵桓一口气说完,喘着粗气坐下喝水。

“阿霸不是禁军一个小小的一营副指挥吗?”

“西夏偌大一个国家,怎么连一个军中小将都对付不了,还需要来大宋告状?”

陈秀才大为不解,众人也听得迷迷糊糊,虽然都知晓王智是非常人,但这剧情也太离谱了。

赵桓歇好了气与众人说着今日朝堂见闻,众人好半晌才消化过来。

“王师这也太厉害了吧,他是怎么做到把西夏上万军队都给端掉的?”

“王师才去边关几个月,就把西夏逼到这个地步,这不得把一百多年来在西夏碰壁的前人都给羞死。”

“你们说王师为何要掌握两国商贸,这可是犯了大忌讳的事。”

众人沉思中,陈东却眼前一亮,大为佩服道:“王兄控制了西夏商会,就等于是掌握了西夏各个部族的命脉,时间一久,必然会取代党项李氏在西夏人心目中的地位,兵不血刃的夺取西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