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沈葆桢当官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清梦醒!
沈葆桢小时候虽然跟着舅舅没少接触官场,可以说为官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可没有参加过战争啊。
而且,按照当时的形势,如果与太平光明遇到,除非力战得胜,否无论是降是逃,结果都是个死。区别只是,投降或者逃跑的死得最惨,力战而死的结果反而算是好的。
自从太平光明国兴起,面对太平光明国的猛烈攻势,的确有一些地方官选择了投降或者逃跑。
太平光明军攻打庐州,庐州知府胡元炜开城投降,放太平光明军入城。然而立下大功的胡元炜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太平光明国的重用,反而被安排干一些担水劈柴的劳役,干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安排了一个小官,还没等他高兴呢,太平光明军突然打了个败仗,怀疑是他给黛青通风报信,把他斩了。
胡元炜的情况并非个例。后来太平光明军攻打湖州时,湖州防营千总钱得胜,也是开城放太平光明军进城。可是太平光明军对他却表现出极其的歧视,不仅不给他官作,还经常当面侮辱他,只是考虑到他手里还有三千士兵,才没有把他杀掉。后来太平光明军要攻打沪上的时候,才给了他一个芝麻大检点之职,让他带着自己那三千人去充当攻打沪上的敢死军。结果可想而知,钱得胜和手下那三千人全部死于此役。
为什么这些主动投降的太平光明军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吗?是因为太平明光国不懂得招降纳叛的道理吗?
或许有一点,太平光明国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极非常罕见那种有宗教狂热性质的乱军。
所以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普通的势力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还真对于招降之类的事情毫无兴趣。哪怕你投降他们,哪怕你立有大功,甚至哪怕你身怀绝技,最终结果只有一死。
那么不投降,逃跑又怎样呢?
别说还真有。两江总督何桂清,在太平光明军攻打其临时驻节地常州的时候,抛弃军队和百姓,弃城而逃。躲到了沪上的洋人租界里。结果别看黛一般的事儿不敢招惹洋人,但是打听到何桂清躲在租界的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派人把何桂清从租界给引渡了回来。
虽然何桂清多方活动,不管是朝中大员还是洋人都有不少人给他出面求请,甚至只要赦免他就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捐赠。
但是结果就是,何桂清最终还是被押往京城当众开刀问斩,连个不要说“留全尸”和连“自裁”都没捞着。
何桂清死后,其家产也遭到罚没,从此过上了贫苦的生活。
惨啊。
就这,还是因为有十七位大员联名求请,给特别开了恩呢。否则的话按两宫四王的意思,准备把何桂清凌迟处死,再把其家眷发配流放,以儆效尤!
没错,按照黛青的律法,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战事一开,就有守土之责。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拼到底,宁可战死,不可以逃跑,更不可以投降。
逃跑的下场都是身死抄家,至于那些投降的,当然跑不了“夷其族”的豪华待遇了。
确实很不人道,确实残酷不仁。
但是,这就是黛青的法律现实,一切与之对抗的,都一定会被撞得粉碎。
在这种制度之下,所有的地方官员,尤其是文官,一旦遭遇战事,都是吓破了胆的。打又不会打,降也不能降,逃了还是个死。那么就只有力战而死,或者自杀殉国这种死得好看一点的“出路”了。至于得胜立功受赏,大部分文官是想都不会想的。因为他们从小学的就是些四书五经,舞文弄墨,到了战场上根本不顶用的。你就是给他一把枪,他也只能瞄得准自己,那还得算是有勇气的。
按此道理,沈葆桢应该想办法拒绝这个官职。好在他还没到任,逃离虎口的办法还是挺多的。
可是沈葆桢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
他办好了相关手续,就走马上任去了。
咸富六年,三十七岁的沈葆桢来到了他人生当中第一个就任地方官的地方——江右省广信府。
如果是在平时,广信倒真是一个适合为官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地理要道,经济发达,因而所谓的养廉银和各种合规的外捞也相当高。对于沈葆桢这种比较清廉的官员来说,可以获得合法合规的正当高收入,当然是难得的宝地了。
但现在的广信,可是最不适合当官的地方。
因为太平光明军已经杀过来了。此时,作为一个文官,一进了广信城就等同于进了棺材。搞不好连个棺材也混不着,尸骨无存的机率更大一些。
所以,在沈葆桢进入广信城后,当地的原有官吏甚至百姓,都非常怀疑他不是个冒充的假官。因为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知道广信城已经是一处危城,甚至马上就会成为一座死城。谁又会傻乎乎的来这里当官?
可是验来验去,这个官真的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