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不期而遇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1723年12月27日,拉杰普特(今印度拉贾斯坦邦),比卡内尔小镇。
历史上的印度,一直会受到来自北方的强大势力冲击。由于开伯尔山口的存在,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不断跑过来打野,逐渐征服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并向恒河流域扩散,建立了诸多国家,同时也建立了以种姓制度闻名于世的吠陀文化。
雅利安人之后,沿着开伯尔山口,马其顿人、希腊人、罗马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纷纷组队进来刷怪,有的弄点战利品就走了,有的则定居下来,开始建立王朝、推行宗教、播种基因、同化文明。
啰嗦一句,盛唐时期,王玄策带领从吐蕃、尼婆罗(也即尼泊尔)借来的几千兵马,也刷了一把打怪经验,击败了当时印度次大陆最强大的中天竺王国,震慑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当帖木儿的六世孙、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巴布尔率领一帮子突厥人杀入印度后,首先控制的是旁遮普地区,这里是连接中亚与南亚次大陆的最佳通道。虽然境内的林地水网较多,但农业产出和自然环境也相对优越。
根据前人在印度的“打怪”经验,任何通过开伯尔山口的征服者,都会以这里作为前进基地或避难区。但也由于这个因素,让任何地方势力都很难长期占据,非常容易被下一波征服者所吞并。解决之道就是进一步扩展,将势力范围延伸到恒河流域,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和对抗体量。这也让旁遮普本身,成为了各北印度帝国的策源地。16世纪的莫卧儿人,自然不可能突破这一规律。
相比之下,以拉杰普特为首的西部地区就情况更加复杂。虽然同样有印度河穿流而过,但其境内大片土地属于沙漠地形。这就让定居点相对分散,不利于生成以农业为依托的地区强权。加上同时紧靠印度洋和山脉,形成了相对封闭而缺乏吸引力的独特环境。历史上的数代征服者们,都在当地获得了喘息之际,并逐步融合为著名的拉其普特人。
但西北印度终究是无法在四战之地获得幸免,由于控制着去往印度河口的中间道路,自然也被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征服,并纳入统治之下。
那些来自东西方两头的商贾或旅行家,无论选择恒河水道还是阿富汗山路,都免不了涉足印度河流域。加上更南方就是海上云集的坎贝湾,使拉其普特人的“不毛之地”显得很有战略意义。
在拉杰普特地区有一片广袤的荒漠,主要由沙丘、沙质平原以及陡立的荒芜丘陵构成,地势起伏不平。沙丘在不断移动,形状和大小不断变化。较老沙丘则已固定或半固定,有些高达一百多米。在荒漠中有数个盐湖散布于其中。
一些高地雨后有季节性溪流,散布于荒漠的拉其普特部落民众的饮水与生活用水多靠水池贮存雨水。因为地下水位虽然较低,但多为咸水,无法直接饮用。绿洲谷地中,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出产小麦、棉花、粟、芝麻、豆类和辣椒等农作物,但产量不高,很难维持当地人的基本需求,这就使得拉其普特人的日子一直都过得苦哈哈的。
这里虽然物资贫瘠,没有什么产出,但民风彪悍,向来是莫卧儿帝国骑兵的主要兵源地。不过,在奥朗则布时期,为了强迫拉其普特的罗托人改宗真神教,还强令当地的印度教徒缴纳人头税,引发了一场绵延数年的拉其普特战争。
在这块荒无人烟的土地上,莫卧儿帝国虽然赢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却浪费了巨额的金钱,损耗了国力。而且,奥朗则布的强项行为,还激起了拉其普特人的敌视,使得帝国军队丧失了一群骁勇善战的骑兵的忠诚和效命,可谓是得不偿失。
当齐印战争过后,莫卧儿帝国陷入衰败和分裂之际,在拉杰普特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拉其普特人趁势驱逐了莫卧儿帝国官员和少量的监视部队,获得了有限自治的地位。
两千五百余齐国西州驻屯军经过十余天的长途跋涉,抵达这座被叫做比卡内尔小镇。小镇及周边绿洲河谷,分布着四五个拉其普特部落,人口在八千人左右,受一位自称贾格迪普王公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