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 > 第80章 杨光华畅论帝王之道

第80章 杨光华畅论帝王之道 (第2/2页)

杨光华忙坐在自己的凳子上,聆听翰林侍讲阐发自己的观点。这位翰林侍讲,曾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的学生,笃信程氏理学,对儒家学说倍加推崇。他认为帝王跟臣子之间,必须是臣重君轻;而帝王和民众,是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要坚持民贵君轻思想,做到爱民敬民惜民惧民,而绝不能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坚持了这一原则,才创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大唐盛世。

翰林侍讲的确有一套完整的帝王执政治国理念。徽宗聚精会神的听着他的讲解,似乎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的点点头。一直到他讲完了,徽宗还半眯着眼,似乎听得入了神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那位侍讲说:“皇上,我就讲这些,讲多了恐怕您记不住。”

徽宗这才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把目光转到了杨光华身上,说:“老师讲得好,还没听够呢。光华,下面听你的?”

杨光华起身向皇上和侍讲分别行了礼,说道:“侍讲老师学问高深,对治国理政研究深入、讲解得透彻,我呢,既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这么深的理论功底,给侍讲老师当学生都不够格。我只是从太学院上学的时候就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到皇上身边以后,又着重对这一方面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既然皇上高看我,老师不嫌弃,那我就不揣冒昧,像皇上汇报一下我的看法,也请侍讲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指导意见。”

徽宗就说:“不用这么客气,你就直接说你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好吧”,杨光华站着,就象在太学院参加辩论会时那样,说道:“关于帝王治国理政,内容体系非常庞杂,十分丰富。帝王的权威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此,我只简要说纲领性的几点”。

“第一点,我的基本看法是,作为帝王,要提高权威性,就必须有威有势,这里的威,不是单纯的威信威望和威风,主要指帝王的威严,包含威信、威风、威仪和尊严。有些人,片面强调平民帝王、强调帝王要有平民意识,平民作风,平民风范,如果帝王的一切都是平民标准,都按平民的标准要求,那还要帝王干什么?帝王在百姓心中没有威,别说当好,能不能当得下去都很难说。老百姓都知道,普通人太善太软就会有人欺负,何况帝王?所以帝王必须要有威。”

“势,也是提高帝王权威必须要强调的。帝王要有强大势力,为政管理必须强势,出巡及外交要有阵势,接待臣子和下人要讲架势。这里的势,跟威是分不开的,没有威的势是空的,也是无力的。没有威势的帝王,所领导的国家也往往不被人重视。汉武大帝治下的大汉盛世和唐太宗治下的盛唐就是最好的例证。这说明,作为帝王,既要信奉和遵守传统的理念和原则,又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特点强化自身威势。若不然,连你的臣民和臣子都不拿你当回事,外邦又怎么能尊重你惧怕你进而臣服你?”

“第二点,君臣关系。必须强调君贵臣轻,而不能相反。如果一个帝王地位很低,而臣子的地位都在帝王之上,那这个帝王还怎么能当得下去?这就又引申到国君和民众的关系。圣人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从整体上说,一个国家的国君要比全体国民为轻,并不指某一个或某几个百姓、平民。帝王要有民贵的理念,是强调帝王牢记民为水君为舟的理念,尊重民众,关心民众,体恤民众,但具体到管理国家的具体事项时,那就必须倒过来,也就是必须强调帝王的尊贵。”

“第三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虚君共治’。咱大宋建国以来一直坚持这一理念。但是,虚君不能是架空皇上,更不能强调臣忽视君。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虚君就是皇上不能事无巨细都管都抓,而是强调皇上抓大事要事关键事;皇上要充分尊重臣子,高度重视臣子的意见建议,但是皇上对臣子意见建议有集中整合和最后决定权;在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中皇上有绝对权力。”

“好!说得好!”徽宗越听越高兴,禁不住鼓起掌来,还直喝彩。

徽宗和杨光华都没有注意到,翰林侍讲的脸已经憋得通红,也早已站了起来,沉闷而粗重地说了一句:“皇上,老臣走了。”走到门口,又甩下一句:“荒谬,完全不可理喻!”

徽宗指着翰林侍讲摇了摇头,对杨光华说:“老榆木疙瘩,要按他那一套啊,我这个皇上不如不做。还是你讲的好,就照你讲的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