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南京的房子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长姐当家,我在大明做外贸!
二月,运河疏通,漕运恢复,南北客货重新往来交通。
三月,黄海开冰,船队又开始往登州运粮。
王衍爵拿的是开中法的执照,朝鲜战争还在进行,往登州运粮的执照并未取消。
部队需要的,何止是粮食?药材、布匹、酒水、肉食的需求量都相当大,海运队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
撒在鄱阳湖周边的掌柜们,搜罗的商品范围越来越大,袁鸿舟家的船队,又添了两条二百料的船。
九江仓库里,堆放的货物品类也越来越多,舜华又从袁家村,找了几个识字的仓库管理员,让他们分品类管理各类货物,教他们记好进出库的账目。
同时,朝鲜士兵送回来的红参、皮毛、东珠等特产,也在登州出售,被王衍爵带回来不少。
幕阜山这边,王衍爵找了一个炒龙井茶的师傅,去跟陈阿公学习窨制茉莉花茶。
那师傅带着一个徒弟,三月份就去了陈家村。
舜华家的新房子建好以后,周阿公心心念念地,要买几个丫头小子回来,撑起一个大富之家的架子。
因为钟华民的《救灾疏》里,有“赎人丁”这一项。
具体说来,就是那些在灾难中,被家人卖出去的儿女,由政府出钱赎买回来,送回原生家庭,让人家一家团圆。
这项政策执行到后来,官府就动员那些买了人的富户,主动把人家送回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舜华和周阿公,都不想收买那些被父母家人卖掉的孩子,一是不忍心,二是还要被官府动员,把人给送回去。
周阿公就想到,去养济院,收养因灾难失去父母的孤儿。
养济院,这大明的慈善机构,用于收着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还有一些孤儿。
王衍爵为了买茉莉花茶的制茶工艺,送出了一套南京的院子。
周阿公在四月底出发,去南京接收房子,再去养济院挑选一批丫头小子,回来培训后,交到公子小姐们身边伺候。
周阿公带着九岁的周二宝,搭袁鸿舟的船去南京,一路上,果然见沿江大点的城镇,都设有粥棚安置难民。
安庆是中原难民,前往江南去的第一站。
城外的粥棚更是绵延十余里,可见去年中原的水灾,有多么严重,到了今年四月,难民都无法回家,还要朝廷救济。
到了南京,只见江东门码头外,也搭着七八里路长的粥棚。
那些好不容易,从中原逃难到这里的难民,连南京城都进不去,全都被安顿在江边的粥棚里,接受救济。
有卫所军在外围看守,既不准里面的人随意跑出来,也不准外面的人进去。
周阿公想起自己一家人,从江陵流落到九江码头,站在人市上插标卖首的经历,心里就跟涌上一个,大江上的浪头一样,堵得透不过气。
船过安庆,他连上岸去,打听一下行情的心情都没有,想着先把南京的事办好再说吧。
周阿公按大小姐给的地址,到城南大街,找王衍爵王公子交接铺子,那是大小姐,用茉莉花茶的制作技术换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