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刘据真的好暖 (第2/2页)
征讨高句丽,唐军损失了两千将士。
可能有人会觉得,李世民都歼灭高句丽四万人,俘获七万人口了,唐军死亡两千将士这个损失很小。
可是这是两千个人,两千个活生生的将士。
他们不是数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亲人,有家的人。
除了这些将士的命,还有供给后勤的财政,也是巨大的消耗。
李世民他打仗能力绝对是顶尖的,带着三千人破虎牢关窦建德的十万军,他都干成了。
所以他不是打不下高句丽,而是他选择不打了。
他不会为了个人功绩而牺牲他的百姓,牺牲大唐的将士,他也不差这个功绩了。
何况他那一战,也已经摧毁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李治打下高句丽打了很好的基础。
怂要不得,穷兵黩武更要不得。”
“我明白哦!我知道一个反面例子哦!!杨广啊!
杨广三征高句丽,死伤无数,大量消耗国力,还是继续打,举倾国之力去打,做杨广的老百姓真的太惨了。”朱祁钰支着脑袋思考。
孩子们也点点头。
沈言之身为一个小老百姓,听着还是有点感动的。
多少人看历史,都喜欢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看,看统治者创下了多少丰功伟绩,看统治者的战略目标有多宏大。
却很少有人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的。
刘据真的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他身为一个统治者,却知道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老百姓的人生悲喜,真的是个很温暖的人。
“所以二凤才是帝王的典范哦,因为他自己做得足够好,有自己的丰功伟绩,也不奴役百姓,不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哦!”郑经接着也说。
刘据发现自己老爹被黑了,还是点了点头。
他老爹可谓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可是做他老爹的老百姓,真的很惨。
他老爹那个时代的天下百姓,家里的男人都死在战场上了,家里的钱都拿去打仗了,年纪更小的小男孩,还得准备着要上战场,那样的人生,那样的氛围……
想想,都为那时候的老百姓叫苦。
可是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太卑微太弱小了,后人又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们,能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后人,只能看到帝王的功绩,后人,总是容易忘记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容易忽略多少帝王丰功伟绩的背后,是多少底层百姓的牺牲,然后用一句“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开脱。
可是罪在当代,难道就不是罪了?
“当代”百姓又做错了什么。
李世民就不会做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
他身为一个能做到真正爱民的帝王,能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不是虚的。
虎牢关三千破十万,平定北方也好,开创贞观治世也罢,他的丰功伟绩从来不是靠奴役和牺牲他的百姓达成的,全靠他这个人个人能力足够强。
要真的到了需要牺牲和奴役百姓的时候,比如攻打高句丽的时候遇到严寒天气,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功绩,及时止损。
他不会为了达成打下高句丽的这个成就而继续牺牲他的百姓和将士。
同样是打不下高句丽,一个为了不继续损耗将士和国力而撤军,另一个不顾将士死活不顾国力损耗就是莽干,这就是李世民和杨广的区别。
沈言之听到刘据讲的这些,就开始为刘据那个时空的百姓感到高兴了。
刘据能说出这些话来,说明他是真的理解了李世民的执政理念了,那个时空的百姓,有一个愿意让他们休养生息的帝王了。
后世多少帝王虽然以李世民为典范,结果该奴役百姓的时候不也是奴役百姓。
有的穷兵黩武,有的怂得连北方的汉民都不要了……
只有李世民,把控得刚刚好,既战功赫赫所向披靡,又不会因为打仗而疲敝民生,一切都刚好好。
所以不管多少帝王以李世民为典范,也不管出了多少个明君,历史上就只有一个李世民。
……
大李世民是带着一些私人恩怨来的,他还记得朱元璋和朱棣抱幼年版的他,还让幼年版的他叫爷爷叫叔叔的,他想报仇。
可看到现在老朱和朱棣都在夸他,他突然放下“仇恨”了。
他有什么办法?伸手不打笑脸人啊,他都被夸了。
“二郎!”就在这时候,李秀宁看向门口这边。
“阿姐,我在呢!”朱棣怀里的小李世民脸红红的,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扯了扯李秀宁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