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来源与发展 (第2/2页)
产生于战国后期,受楚辞影响,形式上韵散结合,语句参差,富有抒情性和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还有宋玉的《九辩》等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篇幅相对较短,带有浓厚的楚辞风格。
汉大赋
兴盛于西汉,篇幅宏大,结构恢宏,韵散相间,采用主客问答形式,辞藻华丽,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宫殿、田猎等,彰显大汉气象,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等,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特点。
抒情小赋
东汉中后期兴起,篇幅短小,由铺陈转向抒情言志,风格清新自然,摆脱了汉大赋的堆砌铺排,如张衡的《归田赋》,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批判社会黑暗,抒发愤懑之情。
骈赋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追求骈偶对仗、声律和谐、用典精巧,句式多为四六句,词藻华丽,情感细腻,如曹植的《洛神赋》,描写细腻,文辞优美;庾信的《哀江南赋》,将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融入其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律赋
形成于唐代,格律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押韵有规定,多为应制之作,注重形式美但内容相对单一,如王勃的《寒梧栖凤赋》,以其严谨的格律和优美的文辞展现了律赋的特点。
文赋
出现在宋代,受古文运动影响,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以议论为主,兼具抒情,打破了骈赋、律赋的格律束缚,如苏轼的《赤壁赋》,在叙事、写景中融入哲理思考,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