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二》李白 (第2/2页)
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与自身向往
-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如清风般洒遍天地四方,让人觉得其品行高远,难以企及。诗人对严子陵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敬佩不仅仅是对其个人行为的赞赏,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和生活方式的推崇。
-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严子陵的事迹让诗人不禁长叹,表达出李白对这种归隐山林、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他渴望能像严子陵一样,在宁静的山林中,坚守自己的本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体现了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由、高洁境界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松柏的咏叹和对严子陵事迹的描述,借古喻今,表达了李白孤高正直的品性以及对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诗歌豪放洒脱又蕴含深刻情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二》大致写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经人推荐入朝,在翰林院任文秘工作。但他发现自己只是为宫廷活动写些点缀升平的文章,无法施展才华,且对宫廷的约束和礼法生活很不适应,常纵酒买醉、自由散漫,因而受到宫中之人谗谤,被唐玄宗疏远。天宝三年(744)春,李白主动上书请还,随后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现实社会充满不满和失望。当他游历到严子陵隐居之地富春江一带时,有感于严子陵不慕荣利、拒绝出仕、隐居富春山的高风亮节,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借咏叹严子陵来表达自己对权势的轻蔑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于是写下了《古风其十二》。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权贵的蔑视
李白在宫廷中遭受谗言,未得重用,看清了权贵们的虚伪和腐朽。诗中“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通过对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隐居垂钓的描写,表达了李白对不慕权贵、坚守自我精神的推崇,侧面体现出他对宫廷权贵的蔑视。
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理想破灭。诗中“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借严子陵不事帝王,潇洒归山的举动,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不为所用的无奈,蕴含着深深的怀才不遇之感。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经历了宫廷的纷争与挫折后,李白渴望像严子陵一样回归自然,过隐居生活。“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描绘出严子陵隐居生活的自在洒脱,表达出李白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