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姜还是老的辣 (第2/2页)
不过能不能实施还是要看上面究竟是不是有像老太太说的那个政策。
“以后多和后院的老太太走动走动,咱们两家的情况都是这样,我上班了,有个人解解闷,总比一个人老是在家呆着强。”
谭翠兰不明白为什么易中海出去了一趟之后就开始交待这个东西。
“怎么想着和她来往了,是还和以前一样还是更深入点?”
“唉,以后说不定还要在一起过了,一方面是全当做好事给自己积德了。
另一方面就当做是给院子里的下一辈做个表率,以后等咱们老了,希望也有人关照关照吧。”
当人力穷尽时,求神拜佛就成了唯一的念想,易大妈也希望多行善,积福德能够解决他们的心病。
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这一决定标志着全国农村开始划定阶级成分。
这一决定表明,阶级成分是根据对土地占有情况和生活方式来划分的。
具体分为:贫(雇)农、中农(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中农又称大佃农)、富农、地主,计四种六档。
其中贫(雇)农、下中农合称“贫下中农”,是自己人;地主、富农、上中农(大佃农)合称“大地富农”,是阶级敌人;中农是“一般劳动人民,可依靠对象”。
直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已基本完成,农村的阶级成分也相应划分完毕(具体的怎么做的也查不清楚,就当四九城的成分划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就在这个政策颁布的时候,易中海就知道已经是到时候了,同时也不得不感叹老太太的消息灵通。
自从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又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躁动。
“老何,你在四九城人头熟,你说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都安定了,还要搞这些吗?”
走在路上,易中海故意和何大清搭话,为了后面的计划,他也是没话找话。
即便问的人是易中海,何大清还是对他保持着戒备呢,“我们就是一平头老百姓,上面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得了呗,还能怎么着。”
实际上,这会儿何大清内心慌的一批,他早就托关系问了,就现在的政策,对那些有钱的人还真的是不友好,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
况且他经常做的谭家菜,以前还给小鬼子做过菜,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那个都不会被轻易的饶恕。
易中海没有从何大清的脸上看出什么变化,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
“听说以前的那些地主现在都可惨了,咱们四九城那么多的富裕人家,到时候也不知道会怎么办。”
“嗨,老易你还是瞎操心了,老阎不是说了今天晚上下班让早点回去,王主任要过来统计情况,到时候看情况不就知道了。”
“是呀,老刘说的没错,反正咱们这小身板,天塌了有高个子的顶着呢。”
易中海 :我是不担心呀,我只是想让有的人担心。
何大清:你们是不怕,可是我怕呀!
躲是躲不过去的,跑也跑不掉,何大清也早就想好了,反正那些东西知道的也不多,只要没人问,不说就行了。
殊不知这正是易中海所期待的 ,看似一切都顺其自然,其实都是别人算计好的。
(上一章已经修改好了,昨天是真的有事,为了全勤,还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够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