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插旗峰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话灵山!
一、烽烟起:鹫岭苍苍战云横
五代十国,天下板荡。饶州灵山地处吴越与南唐交界,群峰如铁铸屏障,唯有插旗峰一径可通闽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梁贞明五年,淮南节度使杨吴的军队屡犯边境,灵山脚下的桃溪镇十室九空,百姓们躲进深山,望着被焚烧的家园,哭声混着硝烟在山谷间回荡。
这日黄昏,山道上忽然响起马蹄声。为首的将军身披玄甲,外罩猩红战袍,肩甲上铸着吞口银虎,腰间悬着柄断刃长剑——剑鞘上的血槽已生铜绿,却仍透着杀伐之气。“末将云旗,奉吴王命镇守灵山。”他翻身下马,向躲在巨石后的老猎户拱手,声音如滚雷贯耳,“即日起,大军屯于峰下,必教贼寇有来无回。”
云旗将军本是将门之后,十六岁随父征战,曾在淝水之战中单骑斩敌三将。此刻他望着插旗峰,见其状如利剑出鞘,峰顶平台方正如台,四壁陡峭如削,唯有东侧有条隐蔽的“之”字小径,直通谷底。“此峰可作天然帅帐。”他指尖划过地图,目光落在峰顶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松上,松针墨绿如甲,树干上竟有天然的纹路,形似旌旗招展。
二、定军山:铁马冰河整戎装
接下来的三个月,云旗在插旗峰上布下“九宫八卦阵”。他命士兵在峰顶平台立下三丈高的旗杆,虽未挂旗,却每日卯时率将士在此演练阵法,靴底将岩面踏出深深的脚印。山民们发现,将军的盔甲从不离身,就连睡觉时,也要将断剑放在枕边——那是他父亲战死时的佩剑,剑刃上刻着“保境安民”四字,已模糊难辨。
最奇的是峰顶的古松。云旗常独自倚树而坐,望着星空出神,松针便会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与他私语。一日暴雨突至,他见松树下的岩缝中渗出清泉,竟带着淡淡血色,忽然拔剑斩向虚空:“父帅英灵在上,云旗定当以死报国!”泉水应声而止,待天晴后,山民们发现那处岩缝竟形成了天然的饮马池,水质甘冽,饮之能解疲乏。
杨吴军队的进犯在霜降前到来。探马报称敌军三万,携云梯、投石车,欲强行突破灵山防线。云旗登上峰顶,望着漫山遍野的敌军营帐,忽然抽出断剑,割下自己一缕头发,系在松树枝上:“此战若胜,以旗为证;若败,吾头当悬于此!”士兵们见将军血誓,皆振臂高呼,声震山谷。
三、伏兵计:松涛深处藏甲兵
云旗的计策藏在插旗峰的地形里。他早命人在东侧小径铺设“翻板石”,每块石板下都埋着锋利的竹刺;又在峰顶囤积滚木礌石,将古松周围的枯枝浇上桐油,只等敌军进入“口袋阵”。最妙的是他令二十名死士,每人背负五面绣着白虎的战旗,埋伏在五座相邻的峰峦上,约定以号炮为令,同时挥旗,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
十月初三,敌军主将李猛率军抵达插旗峰下。他望着陡峭的山道,冷笑一声:“云旗小儿,竟以天险为障,看我如何破之!”遂命前军抬着云梯冲锋,却未注意到,山道旁的灌木丛中,野鸟惊飞的轨迹异常整齐——那是伏兵示警的信号。
当第一队敌军踏上翻板石,惨叫声顿时响起。云旗在峰顶看得真切,立即挥剑斩落松枝上的发绳,号炮轰鸣间,五峰战旗齐举,滚木礌石如暴雨般砸下。李猛见满山皆是白虎战旗,正欲后撤,忽闻西侧山谷传来马蹄声——云旗早已派副将从秘道绕后,断了敌军退路。
“杀!”云旗率先冲锋,战刀劈开敌军盔甲,猩红战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杀到古松旁时,敌军的投石车正对准峰顶,千钧一发之际,他竟飞身扑向巨石,生生用肩膀扛住了即将滚落的礌石,血从铠甲缝隙渗出,在岩面上画出一道蜿蜒的红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