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援辽之议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穿越明末成饿殍!
钱守庸在与李师爷商议扩充督标营后,即刻提笔给李明修书。信中不仅详述了从祖大寿手中夺得宁远及周边八个城池的控制权,急需燧发枪装备新扩充的一个旅以巩固防御之事,还详细描述了近期祖大寿对他的谋害之举。祖大寿派家丁联合祖可法突然发难,焦铭不幸遇害,好在督标营奋勇反击,最终全歼祖可法所部及祖大寿派来的叛军,并趁机夺去了周边八个城池堡垒的实际控制权,彻底在辽东站稳了脚跟。此外,钱守庸在信中表示,打算向朝廷推荐张德接任督标营参将一职。
话说李明这边第一旅去往山西围剿高迎祥,那是相当顺利。距离高迎祥尚有三日路程,高迎祥的斥候就探知了李明第一旅的行踪。高迎祥大惊,虽然李明没有前来,但也知道自己不是对手,急忙抛下老弱妇孺,裹挟三千青壮又撤回了太行山中。赵刚到达后只见漫天遍野都是凄惨的老弱妇孺,高迎祥的主力已经跑掉,气得暴跳如雷却也无可奈何。至于这些老弱妇孺,实在太多了,李明虽然曾经当过饥民还差点成了饿殍,但他不是圣母,也知道这年头士兵们有奶就是娘的的德行,所以从没干过让手下饿肚子救济流民百姓的事儿,就是怕半夜被饿急眼了的士兵给砍了脑袋。这次赵刚也是有样学样,就当看不见这些凄惨的百姓,只是派传令兵通知附近县衙赶快派人来安置这些流民,然后就撤兵了。至于县衙是否会派人来,只要县令长脑子了就知道该怎么办。
十几日后,李明收到钱守庸的这封来信。他读完后,神色凝重,立刻召集众将前来议事。众人到齐后,李明缓缓将信递给在座的第一旅旅长赵刚、副师长兼第三旅旅长满天星,以及身兼后勤部长和参谋长二职的谭师爷。
赵刚看完信,猛地一拍桌子,满脸悲愤地说道:“焦铭那可是咱们的好兄弟啊!就这么遇害了,祖大寿这狗贼实在太可恶了!”
满天星也是眼眶泛红,咬牙切齿道:“焦铭兄弟作战向来勇猛,为咱们的队伍出了不少力,没想到竟遭此毒手,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谭师爷长叹一口气,神情悲痛地说:“焦铭的牺牲实在太可惜了,他为了将军您的大业一直尽心尽力。如今他不在了,咱们更要好好谋划,不能让他白白牺牲。”
李明面色沉痛地点点头,说道:“焦铭的死,我也痛心疾首,听闻他的脑袋被三眼铳砸的…哎!但辽东离此路途遥远,遗体运输着实不便,我已派人通知钱守庸在宁远附近选一处风水宝地好好安葬了吧。可惜,焦铭出身流民,家人都饿死了,他也一直忙于军务,也没个媳妇儿、孩子,哎!但当下钱守庸在辽东确实局势危急,他和祖大寿已然撕破脸皮,还有后金鞑子虎视眈眈,处境极为危险,扩军势在必行,咱们这边必须全力配合、全力支援。”
谭师爷立刻站出来支持李明的观点:“没错,咱们扩军晚一点倒也无妨。咱们手头兵力少一些,反而能避免引起朝廷的猜忌。毕竟这皇帝陛下对各地军头扩充兵马之事向来敏感,文官们也是处处拿粮饷卡军将脖子,就怕尾大不掉,咱们还是低调行事为好。而辽东前线此时面临祖大寿、皇太极的双重威胁,局势紧张,那里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钱守庸若能在那边站稳脚跟,对咱们今后的发展可是大有好处。”
李明接着说道:“大家有所不知,咱们这延绥之地,土地贫瘠,流寇时常骚扰,流民遍野。虽说巡抚陈奇瑜在安置流民一事上有了些成效,但因钱粮有限,能得到妥善安置的流民终究只是少数。咱们要是在本地养兵,钱粮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可钱守庸那边不同,每年都有海量辽饷支持,让他扩军,就相当于他出钱帮咱们养兵,划算得很哦。依我看,他那边不应只扩充一个旅,最好一步到位,直接扩编两个旅,这三个旅直接编成一个师。”
众人听闻,皆是一惊,但仔细琢磨后,又觉得李明所言极是,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养兵,确实划算。
这时,赵刚皱着眉头,面露担忧地说道:“我担心啊,到时候兵是养起来了,可毕竟在钱守庸的地盘上,他招募兵马、出钱出粮。俗话说得好:吃谁的饭、听谁的令。这时间一长,这些兵会不会都成了他的嫡系,咱们想调动都难啊。这辛辛苦苦扩充的兵力,要是不能为咱们所用,那可就白费功夫了。”
李明点头道:“这确实有道理。不过钱守庸跟我们合作他打仗不用操心,关键是还能打胜仗、能升官。若反过来跟我作对,我手中他当年写的那封投降书可就是他的催命符,我想他不会这么短视的。不过嘛,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不如这样,给张德那边派个人过去盯着点,对外不好称监军,容易让人觉得咱们不信任他们。”
谭师爷也表示反对:“监军这称呼确实不妥,太敏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