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187章 钱守庸献策

第187章 钱守庸献策 (第2/2页)

李明沉思片刻,又道:“可江南马匹稀缺,骑兵发展怕是要受限。”

钱守庸微微点头,赶忙说道:“李将军,如今通过前段时间咱们外出作战,我观察到您的部队主要以火器为主。而江南水网密布,与北方地势大不相同。到时候,将军不应把重心放在发展骑兵上,而应着重发展水军。在江南,有了船,可比马好使多了。船既能用于运输,保障物资通畅,又能作为作战利器,在江河湖泊之上发挥巨大威力,与您的火器优势相结合,必能如虎添翼。”

李明听闻钱守庸此言,觉得颇为有理,便追问道:“依你之见,在江南选哪处作为根据地比较合适?”

钱守庸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李将军,依我看,九江便是个不错的选择。九江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水利交通极其便捷,上可溯长江直抵武昌等地,下可顺流直达南京,且通过鄱阳湖又能深入江西腹地,物资运输极为便利。当地人口众多、商贸繁荣,可为将军提供充足的兵源与物资补给。”

李明眉头微皱,追问:“你说九江合适,可曾考量过当地是否有王府势力干扰?”

钱守庸自信一笑,拱手说道:“李将军放心,九江并无王府势力。如此便少了诸多掣肘,且此地周边地形复杂,若遇战事,便于设防据守,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立足发展之地。将军在此发展,进可凭借长江天险与便捷交通,挥师北上或东进,争夺天下;退可据守鄱阳湖周边,稳固根基,休养生息。”

李明微微颔首,细细思索九江的地理位置与钱守庸所言利弊,心中暗自衡量着在此建立根据地的可行性,随后又开口问道:“可我如今身为延绥镇的总兵,要怎么操作才能过去呢?”

钱守庸听闻,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实不相瞒,我在朝中并无过硬的大佬撑腰。但我好歹身为巡抚,是个封疆大吏,此事说难也并非毫无办法,说简单却也没那么容易。我可以帮你找人疏通一下南京那边的关系,看看能否通过南京兵部把你调过去。然而,你如今身为延绥镇总兵,作战勇猛,在皇上那里都挂了号。想从这战事吃紧的前线调到后方安稳之地,恐怕陛下那关不太容易通过。”

李明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

钱守庸轻抚胡须,缓缓道:“或许可先设法让南京兵部那边透个口风,说江南一带需得力将领稳固防务,且九江战略位置重要,非将军不可。同时,咱们这边再放出些风,就说延绥镇近来局势稍缓,周边寇患渐平,如此双管齐下,或能让陛下松口。只是这过程中,上下打点、疏通关系,缺一不可。”

李明听后,眉头皱得更紧,缓缓摇头道:“这法子不妥。其一,此计变数太多,从南京兵部到陛下那儿,中间环节众多,稍有差池,全盘皆输;其二,牵扯太广,人多嘴杂,极易走漏风声。一旦消息泄露,咱们都得吃不了兜着走。其三,当今皇帝生性多疑,咱们这般大动作调动,难免不让他起疑。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

钱守庸听李明这么一说,也觉得确实风险不小,不禁又陷入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道:“李将军所言极是,是我考虑不周。那依将军之见,咱们该如何是好?或者容我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法子,既能达成目的,又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李明无奈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我一时之间也没什么好办法。看来此事急不得,只能见机行事了。咱们平日里多留意各方局势变化,等有了合适的时机,再做定夺。在此期间,你也多留意朝中动静,若有风吹草动,咱们也好早做准备。”

钱守庸赶忙点头称是:“将军说得在理,那咱们便先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我这边一定密切关注朝中消息,一有情况,即刻向将军汇报。”

随后,李明与钱守庸二人又就当前局势以及一些最新消息相互探讨了起来。不知不觉,夜色已深,李明便起身告辞,回到客栈休息。

第二天清晨,李明早早起身,带着手下,翻身上马,一路疾驰回到了府谷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