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178 集:文化的力量

第178 集:文化的力量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清明上河图史记!

《画里千秋》

第一章 汴京灯火(1124年)

张择端握着狼毫的手悬在绢帛上方,笔尖的墨汁在暖黄的油灯下颤出细小的光斑。窗外传来汴河漕船的桨声,混着夜市的喧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他三年来走街串巷的记忆穿成串。

“画师,这虹桥下的漕船又要撞上桥洞了!”小书童趴在雕花窗台上惊呼。张择端搁笔起身,只见月光下的虹桥如飞虹卧波,一艘满载粮袋的大船正卸去桅杆,船工们在船头齐声号子,河水被船身挤得哗哗作响。他忽然想起上个月在酒肆遇见的老船工,那人布满老茧的手掌划过他画本上的船舵图:“先生可知,这汴河的漕运能养活百万汴京人?”

绢帛上的草稿已改了七遍。街角卖炊饼的老汉总在晨光里掀开蒸笼,热气漫过他腰间磨得发亮的铜钥匙;茶馆里的说书人拍着惊堂木,唾沫星子溅在听客们交叠的粗布衣衫上;还有城墙根下补瓦的匠人,敲凿声与更夫的梆子声应和着,在暮色里织成密实的网。这些零碎的画面在张择端脑海中发酵,最终化作绢帛上814个人物、29艘舟船、50余头牲畜。

“夫子,为何偏要画这市井百相?”小书童摸着画中挑担的货郎,那担子里的瓷碗仿佛能听见叮当碰撞声。张择端望着远处城楼的灯火,忽然笑道:“盛世华章不在庙堂之上,而在这蝼蚁百姓的烟火里。”他笔尖一沉,画中茶馆角落的老秀才正蘸着茶水在桌面写字,那歪斜的“安”字,是千万汴京人对太平的祈愿。

第二章 烽火归途(1937年)

陈叔同的布鞋陷在泥泞里,怀里的木盒用三层油布裹着,里面是《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真迹此刻正藏在故宫地下的密室里,而他奉命将副本送往大后方。身后传来日军卡车的轰鸣,他拐进一条废弃的胡同,墙根下的野蔷薇开得正盛,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故宫库房初见真迹的那个清晨。

“小陈,你看这画里的‘解库’,”老馆长用放大镜指着画中钱庄,“北宋人用交子换铜钱,算盘珠子打得比洋人精着呢。”那时陈叔同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满脑子都是西方的文物保护技术,直到老馆长翻开《东京梦华录》,让他看“朱雀门外街心市井,至晚尤盛”的记载:“洋人保护卢浮宫,咱们护的是老祖宗的活历史。”

此刻他摸着木盒上的暗纹,那是故宫匠人特有的榫卯印记。追兵的枪声近了,他躲进一间坍塌的祠堂,神龛上的关公像缺了半只手臂,却仍握着青龙偃月刀。借着月光,他看见临摹本上虹桥边的货郎,担子上的货物与二十年前老馆长讲解时一般无二——米袋、酒坛、还有给孩子的拨浪鼓。“这些物件,洋人抢得走吗?”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画中匠人修补城墙的细节,那些裂痕里填的不是泥浆,而是代代相传的智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