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80后视角的回忆录 > 第203章 清明节闲谈

第203章 清明节闲谈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80后视角的回忆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古代描述清明节上坟的场景,但今年清明节当天却不建议上坟是为什么呢?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也是24节气的第5个节气。清明到来说明暮春也已经到来了。清明三天假期无所事事,清明当天正日子不让洗头,很多禁忌不让做,今年也取消了往年的家族齐聚扫墓计划,女婿家庭不去扫墓,只让舅舅们去,只能心里缅怀了,吃了好几顿糍粑,说清明吃糍粑好,只不过家里吃的普通糍粑,不是传统的清明粑粑。

自古以来,清明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新鲜的时令食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孕育出独特的\清明三宝\——荠菜、槐花、艾草,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身心。而这\三宝\背后,是先人们历经千年积累的饮食智慧与对季节更替的敏锐洞察。今年的清明只有小雨,而且停留时间很短暂。

“清明节气前后,正是自然界生机勃勃之时,此时食用新鲜的春季野菜,不仅能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能顺应节气变化,调理人体内外平衡。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清明前后采摘的荠菜、槐花、艾草等野生植物,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因此被尊为\清明三宝”。

\清明三宝\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荠薜苹\的记载,表明早在先秦时期,荠菜已成为人们春季采食的重要野菜。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野菜的食用方法,明清时期《随园食单》更有对清明时节野菜的详细描述和烹饪技巧。

这些古籍文献见证了\清明三宝\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记录了先人们对季节食材的智慧选择。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时令美食,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清明节吃艾糍的习俗主要源于纪念先人和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艾糍,也叫艾粄或青团,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供品,象征着团圆和纪念先人?。在客家地区,艾糍不仅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还象征着团圆和对先人的思念?。

此外,艾糍还有一定的健康功效。艾草具有“辟邪”的作用,被认为是阳性之物,可以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祛除阴寒?。艾草本身也是一种草药,具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去热嗽等功效?。在清明时节食用艾糍,不仅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消除不适?。

艾糍,又名艾粄或青团,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供品,象征着团圆和纪念先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糍逐渐演变为粤北客家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在清明节期间,客家人会采摘鲜嫩的艾叶,将其与蒸熟的粳米或糯米混合,舂成米膏,然后包入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馅,团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粑粑,放入锅中蒸熟。这样,一道美味的艾糍就完成了。?

清明节吃艾糍的传统在龙门地区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据民间流传,清明时节做艾糍是客家人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寓意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因此,清明艾糍制作技艺和吃艾糍的传统在客家人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粑的由来与明朝建文皇帝有关。相传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变”后流亡至贵州,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当地老百姓得知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上山朝佛时,都会带上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建文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因其主要原料是清明菜,遂命名为“清明粑”。?

清明粑的寓意深厚,不仅是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还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制作过程讲究,通常使用清明菜、糯米粉和米粉等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清明粑的口感嫩滑、香甜,具有淡淡的青草香味,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清明粑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等地广泛流传,成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其制作历史已有百年,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多样,如火腿、豆沙、玫瑰等。如今,清明粑的品种和口味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清明节,兼具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双重身份的日子,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不只是仪式,更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家族情感的传承,代代口口相传,等经历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就像上坟烧纸的烟火,为什么总爱往人的脸上扑吗?那是:故人轻拂亲人眉,为尔消去半生灾。

烧纸不是迷信,烧的是思念,是亏欠,是未报的恩,是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五六十岁的人最爱扫墓,外公七十岁左右身体还好的时候,还坐大巴回村里扫墓,相隔百里的路程,还要过河,村里就剩几个大河堤,其它地方都成了废墟,听父母说村里还有老人几十年不搬出来,过着没水没电的二十多年生活,还开垦了不少土地。反正几十年来,米云扫墓的次数有限,有太多的无奈和局限,米云出生就在湖南,生在湖南长在湖南,很少去湖北老家,去湖北爷爷奶奶坟墓的次数不到十次,心里还是会有点忧伤的。

今年清明不一般,老人说“60年不遇”,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很多,也不知道真假,随便听听就好,反正米云是不信哪些规矩的,有说3人不上坟、3人必上坟,指哪些人?今年清明节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清明节,这个特殊有几个层面,老人说这是“60年不遇”的清明节,这天在民间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和禁忌,清明节扫墓、上坟祭祖是传统习俗,但这个习俗也是很有讲究。米云母亲这边的家族就取消了今年的祭扫活动,只让几个舅舅家参与,往年都是全部有参与,统一参加,米云去年就有参与过,还亲自参与培坟,劳作了大半天。

今年清明的特殊性,在于\双春闰月\与\晚清明\的时空叠合。农历甲辰年因闰二月设置,形成\岁首立春、岁尾再春\的双春奇观。清明推迟至农历二月廿六交节,这种\闰月晚清明\的天象组合,需月亮绕地1170圈(约60年)方能重现,正应六十甲子之数。所以说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不遇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因为今年不但是双春年,而且还闰农历的六月,所以又流传着清明节不上坟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清明节就是表达哀悼之情,思念之情,回忆祖先,追根溯源,不忘根,不忘本。清明当天早餐吃油煎糍粑,晚餐也是如此。

“七”作为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忌讳的数字,一般是阴气较重的数据。比如说人去世了要上头七坟、二七坟、三七坟等,这是民间的习俗。所以今年清明节是三月初七,因此今年清明节不建议当天上坟。

如果说今天没有上坟,明天又是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七不能上坟,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清明节之后上坟,因为我国流传着清明节上坟的说法是“前三后四”。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前三天可以上坟,清明节的后4天也可以上坟,上坟不仅仅是在清明节,这几天是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上坟扫墓的,寄托哀悼之情,怀念之情。

在《淮南子》\春生夏长\的训诫中,孕期需避地气升腾,老者当存先天元气,幼儿宜守纯阳之体。三人不上坟也是出于此。

清明节孕妇不宜扫墓的习俗,蕴含双重生命智慧。传统视角中,墓园阴湿之气与孕妇需护养的胎元相冲。再加上扫墓山路跋涉、情绪波动及香烛烟尘皆可能影响母婴健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周期的敬畏——腹中新生命象征未来,扫墓追思连接过往,两者在时间轴上形成微妙平衡。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生命保护机制,将阴阳时序观融入日常礼俗,展现对生命传承的珍视。

清明节70岁以上老人不宜扫墓,传统文化认为墓园属\至阴之地\,老者阳气渐衰需避阴气侵扰;还有一点是考虑到山路崎岖、祭扫劳顿易引发健康风险。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此农耕文明对长者的特殊保护机制,\尊老不涉险\,体现对生命暮年的温柔守护。父母两边的兄弟姐妹们都是七八十岁左右,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

清明节襁褓婴儿不宜扫墓。民俗认为婴孩\囟门未合\,易受外界气场扰动;中医理论强调幼儿\稚阴稚阳\,需避寒湿阴气。扫墓常涉山路颠簸、烟尘刺激,不利婴儿健康。习俗本质是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婴幼儿保护机制,将对生命初期的珍视融入岁时礼俗。

在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中,“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这句俗语,有不少人对此都感兴趣。

清明节上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在古代社会,祭祀是一项极为庄重且严肃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帝王将相而言,祭祀天地祖先被视为国家大事,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范。

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文化逐渐渗透到民间,普通百姓也开始在特定的日子里祭祖,清明节便是其中重要的祭祀时刻之一。

从节气的层面分析,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

在过去,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人们希望通过祭祖的方式,祈求祖先保佑农耕生产顺利进行,获得丰收。

寒食节在清明节气前1 - 2日,最初寒食节就有祭扫坟墓的习俗。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已经较为盛行,到了唐代,寒食节上坟扫墓在民间广泛流行。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时间相近,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寒食节的上坟扫墓也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