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唐凌烟志 > 第157章 庞玉镇压僚人叛乱

第157章 庞玉镇压僚人叛乱 (第2/2页)

这种分类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如泸州生僚韦氏在开元年间就完成了向熟僚的转化;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川东熟僚的汉化程度明显高于岭南地区(对比重庆大足石刻与广西花山岩画的僚人形象即可见一斑)。

这种\生\/熟\二元分类本质上体现着华夏中心观的认知局限,现代民族学更倾向于使用\定居僚\/山地僚\等中性表述。随着历史演进,这一分类体系到明代逐渐被\土司生苗\等新称谓所取代,但其蕴含的边疆治理逻辑,仍深刻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分层。这些跨越千年的物质与文字遗存,共同构建起我们理解古代民族关系的多维视角。

庞玉面对僚人叛军据险固守的僵局时,归顺的熟僚首领们纷纷进言劝退。这些与叛军血脉相连的部族长老们跪伏帐前,以额触地泣诉:\叛僚据九重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军何必以千金之躯犯险?\

庞玉闻言按剑而起,当众颁布了一道石破天惊的军令:\即日起,集州境内待熟之禾,皆为军粮!叛寇不灭,本帅不退!\

这道军令如惊雷般传遍山谷,僚人村寨顿时哗然。

白发苍苍的寨老们捧着新抽的稻穗,在总管府前长跪不起:\大军若久驻,秋粮尽没,阖寨老幼皆成饿殍啊!\

夜幕降临时,几个纹面披发的僚人青年悄然离寨,他们腰间别着淬毒的吹箭,背上捆着浸油的藤甲,这些自幼在悬崖采药的猎人,最熟悉如何穿越光雾山的迷雾。

三日后黎明,叛军大寨突然火起,几个血人提着蒙蚩的首级跪在唐军营前,身后跟着数百名放下武器的僚人壮丁。

《资治通鉴》以冷峻的笔调记载:\其夜,僚中壮士斩渠帅以降,余众溃走,玉追击尽平之。\

而当地僚人的古歌里却传唱着另一个版本:那夜的星光照亮九重关,汉家的将军站在血火中,接过了象征和解的铜鼓与仇敌的头颅。

据《册府元龟》记载,其\能斩酋首来降者,赐绢五百匹,授土官\的悬赏令,最终促使僚人壮士符阳率三十死士夜袭敌营,斩杀大酋长蒙蚩。

现今光雾山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唐初边疆治理提供了珍贵物证。该遗址出土的铁蒺藜与僚式铜矛,印证了《唐六典》所载\诸道军器,皆刻造处及年月\的制度规范,其中部分兵器形制呈现出汉地铁器与僚人冶铜技术的融合特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符阳墓志》明确记载了这位僚人将领\武德二年率部归化,授集州司马\的史实,与《资治通鉴》\以僚治僚\的记载形成互证,揭示了唐代羁縻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

庞玉的西南经略体现了初唐政权综合治理的智慧。结合《新唐书·地理志》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知,其在米仓道沿线设置的军屯体系,既保障了军事供给,又促进了汉僚经济交流。七里峡现存唐代摩崖题刻中\总管庞\字样,与《舆地碑记目》\武德间庞玉治梁\的记载相符,成为唐代边疆治理的实物坐标。

这场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其承前启后的制度创新。庞玉实践了隋代《开皇律》\化外人有犯\条款的治理理念,又为贞观年间完善羁縻州制度奠定基础。《唐六典·户部》关于\边州置羁縻,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的条文,可视为此次治理经验的法制化成果。

僚人文化元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过程,在广西左江岩画、贵州遵义杨粲墓等遗存中均有体现,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其铜鼓图腾与悬棺葬俗,最终成为西南山地文明留给后世的文化密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