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唐凌烟志 > 第4章 顺风顺水的人生那都不叫人生

第4章 顺风顺水的人生那都不叫人生 (第2/2页)

公元604年至610年,隋炀帝杨广先后任命李渊为荥阳太守、楼烦太守。荥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共聚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西望洛阳,南眺嵩山,北濒黄河,东接郑州,自古就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楼烦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战略要地。能在这两地身居要职,这表明杨广此时对李渊还是保有一定的信任和器重。

在公元612年间,杨广又先后升任李渊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殿内少监属于宫廷殿中省的官员,仅次于殿中监,品级是从四品,主要负责皇帝膳食、医药、洒扫以及舆辇等事务。卫尉少卿是卫尉寺的副长官,北魏始置,北齐称卫尉寺少卿,隋唐至宋沿置。主要负责仪仗、帐幕等事务,品级是正四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闲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李渊具体的任职、升迁时间仅为推测,因历史记载的缺失而难以确定。详细的历史事件可以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

在此阶段,许多史书将李渊回宫庭任职,视为职务上的升迁,但笔者的见解却略有不同。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太守成为正六品的官员,不再握有兵权。

从官阶来看,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分别为从四品和正四品,官阶高于太守。然而,若从实际职权分析,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虽品级较高,却仅是负责安排皇帝日常生活琐事的闲职,只是对皇帝“穿衣戴帽”、“吃喝拉撒”以及“依仗武器”的管理,实质上干的都是跑腿的工作。相较之下,太守虽品级低于四品,但作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却肩负着全郡政务管理的重任,那时的李渊想必也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之人,这此中道理他应该还是懂得的。

而且有史料记载,在此期间,杨广在宫廷设宴与众大臣们聚餐,忽然瞥见了李渊,当众戏说道:“看这家伙长了一副‘阿婆’相。”

李渊此时的经历,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在花果山时是一把手山大王,被玉帝招安入天庭后,虽然跻身体制内,有了正式编制,却只是被安排去看管马场,成了喂养马匹的“弼马温”。孙悟空哪里受得了这窝囊气,于是就来了一出大闹天宫的好戏。这似乎与李渊日后的起兵造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李渊此时已年届“知天命”之年,无论个人资历、工作能力、家族背景都毋庸置疑,用现在的话说他的综合能力素质那时“杠杠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宫廷内部有许多正四品的要职,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六部侍郎等,这些可不光是管军事打仗的,还跟中央政权的主要军事和行政事务有关联,李渊却未能跻身这些重要岗位,李渊却愣是没捞到这些重要职位。他16岁就进入官场,到现在都快五十了,才混上个四品的闲差,在那个时候,从各方面来看,这进步速度可真是不咋地。

基于此,笔者推测,隋炀帝杨广在李渊任职太守之时,就已经对“山高皇帝远”的李渊已心存芥蒂,信任度锐减。因此,李渊此刻所谓的“升任”,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明升暗降的策略。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老先生曾言道:“凡亡国之君,其朝未尝无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尝无先王之书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其贤不用,其法不行也。”

这种情况,难道不正是李渊最终决意推翻隋朝政权的缘由之一吗?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真可谓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古往今来,又有谁的人生能够是一帆风顺的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