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难得糊涂的爱!
翌日,马桂芳为李天昊送早饭,发现李天昊已经起床,她把饭放到桌上以后帮助打扫指挥部办公室的卫生。
马桂芳打扫完卫生,李天昊也吃完早饭,马桂芳收拾好碗筷回家。
工人们上工,李天昊先于与他们开例会,分派工作,然后开车去杏花镇买烟。大光牌卷烟是太原卷烟厂着名品牌,配方选用河南、贵州、云南等地优质烟叶原料为基础,结合本厂几十年的调配和工艺经验,经老一辈配方师精心配制而成,香气充足,吸味谐调,余味舒适,质量上乘。
李天昊来到杏花镇,不仅在商场买了烟,还买了许多日用品和礼物,顺便买了几箱汾酒。
汾酒是中国的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Sx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汾酒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着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刨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酿酒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
1932年,全国着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9年党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曾与毛泽东在红军时期患难与共的老战友贺子珍同志阔别20年以后,在庐山与毛泽东会面了。战友相逢,情深意重,毛泽东分外高兴。
晚饭时,毛泽东用这里的名菜“石鸡”、“石鱼”、“石耳”招待贺子珍,这些名菜也叫“庐山三石”。饭菜摆好后,毛泽东自己斟了一小盅山西杏花村的老白汾酒,先呷了一口,微笑着对贺子珍说:“我还是这个习惯,酒是要喝的,但不多喝。喝过不少好酒,最终还是觉得汾酒很纯正,喝完一点也不难受。在延安时,我经常托人去买汾酒。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扬时,喝的就是汾酒。”
乘着酒兴,毛泽东还挥毫写下了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显示领袖当时复杂的心情。
1964年,轻工业部为进一步发扬我国传统名酒技艺,以汾酒工艺为试点,组织了全国着名发酵专家秦含章先生为首的技术力量,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了汾酒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展对汾酒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先生作为“汾阳主人”,第一次踏上汾阳的土地。当他来到汾酒厂时,早已被久远就闻到的酒香所吸引,他兴致勃勃地观赏了汾酒、竹叶青酒生产流程的全过程。家乡人民淳朴好客的性格深深打动了他,在包装车间,他一定要亲手参加劳动,包装汾酒。一个老师傅细心给他讲解后,他便认真地铺平第一张包装纸,包好了,但不理想;又包了一个,稍好点;第三个,完全符合要求。他一口气包了8个才罢手。
郭老对大家说:“喝酒人要想到做酒人的辛苦,你们的酒远销五大洲,为祖国争了光,谢谢你们啦!”
中午,酒厂摆宴为郭老接风。当大家正要举杯痛饮时,郭老的随行医生出面干涉了:“您的身体可不允许多喝酒咽!”
郭老幽默地说:“到了家乡不喝酒,真是枉有此行,今天我就不听你的了。”
一直喝到半醉郭老才停斟,当主客都以为郭老要休息时,郭老却突然诗兴大发,为了感谢杏花村人的盛情,他挥毫写下了“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阵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酹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的千古名篇。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GZ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因茅台酒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