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121章

第121章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难得糊涂的爱!

从古至今,房子作为家的载体,于人们而言是安稳的呈现。探寻人类住宅演变史,从最初的茅草屋和后来的砖瓦房以及现代的电梯房,无一不暗示着人们遵循时代发展潮流,从而追求不同时代的住宅形态,以此彰显对家的归属感。

于是,可持续性、绿色环保、科技化的“百年住宅”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对于房龄超过百年的老房子来说,其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李天昊对这当时超过“黄金千两”木楼计算过,现在的市值在千万人民币以上。里面的书架使用简洁的香樟木,平添温暖,开放框架和热烈纯粹的红,又赋予空间一抹时尚现代。这里的安静是春风化雨般滋润身心,拥有深度又让整个空间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诗意。

历经百年,沉淀着骤然停驻的往昔,与新农村“小洋楼”相比,这里显得沉静而隽永,青瓦白墙上浮满了岁月斑驳,述说着温厚优雅。在这个木楼中,空间和历史、自然的关系才是和人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顺畅地建立起新旧两种文化的关系、补全时间轴上缺失偏差的记忆。纪念性场所是社会和人心的某种“基石”,它从过去生长出来,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服务,空间友好性也因此显现其重要性,帮助人们找到来处,看清去处。

客厅里两把老式扶手椅,跨越世纪向往来人发出邀请,化景物为情思,用可描写的物,表达不可描写的情韵,真实的温情代替肃穆。

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住房就是人民生活的缩影。相较于在发展进程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城市,农村住宅的变革似乎一直处于一种不显山露水的低调跟进状态。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起来悄无声息,当我们暮然回首,总会惊讶地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是这样一条深深的辙印。

百年时光,像一台摄像机,无声地记录着农村住房环境的成长过程。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遍地战乱饥荒,战争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住得怎么样,都不是大家首要的关注点,先活下来才是头等大事。只要不露宿街头,怎样艰苦的环境都可以接受,所以这时的住房条件普遍比较简陋,基本建筑材料就是石头和土坯,屋顶只能用茅草。

五十至七十年代土坯房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存在,土坯每块大约二三十斤,加入麦秸,增强墙体的粘性和韧性,这种屋子冬暖夏凉,缺点是每逢雨季尘泥渗漉。房子分正堂和偏室,连着很多间,一个大家庭十几二十口人拥挤在一起。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于是就改头换面建红砖的房了,建一栋房子大概要二三万,手上有余额的再在外墙刷上一层水泥。但这种房子结构比较“傻大粗”,造型简单,布局对称,长方形的屋子过大,又没什么家居摆设,显得很空旷,过年来客人了,房间不够就打地铺。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千禧年的到来,大家手头又宽裕了很多,也长了见识,开始仿照外面建楼房了,式样、构造、用料上慢慢丰富了起来,房屋外观上有了一点点层次感和色彩。房间也至少多了一倍,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独立的小空间。还新设了客厅、客房和卫生间,日常洗漱退出了灶间。那时候,盖一栋好看的房子会惊动整个村子。

近些年,无论是拼搏半生的商人、寻梦艺术的文人、还是情归桑梓的游子,都希望抽离都市喧嚣与物欲,获得弥足珍贵的淡定与从容。

随着国家宅基地政策的出台,他们纷纷选择在乡下建筑起了小别墅,这群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使得乡村住宅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乡村住宅无论是外观造型、户型布局,还是装修设计,都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帮助屋主从建造生活空间进化到精装生活梦想。

董淑翠的小庭院,内里有表现出东方文化韵味的新亚洲风格乡墅,还有亭台水榭与花草树木,一道门坊里,留给了居住者心境一片自得其乐的清净之地。董老早上在庭院强身健体,下午就坐在小亭里品茶或者在屋前打理花草,用诗意的情怀来满足对生活的奢想,住在这都不想返城。这小乡墅自带欧美电影的浪漫气质的房子虽然坐落在山水田林间,却一点也不违和,反而格外吸人眼球。

如今的农村住宅,不再是一家老小十几口的栖息之地,它是父母辈苦尽甘来最舒适的养老居所,是中年人出走半生的心理归依,是儿辈们走进故乡,探索生命之初的地方。

“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下一个十年、百年,中国农村住宅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期待......

什么样的日子才算做是诗歌一般?对董老而言大概就是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杯热茶,儿孙绕膝,还有就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飞速前进,大自然中有飞禽走兽,有鸟语花香,绿色的枝叶总是第一时间闯入视野。

八十开外的董其昌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自从董各庄大桥建成,他遛弯的路线有了重新规划。出门先在桥上呼吸新鲜空气,然后简短练气大太极拳以后过桥去河东遛弯,有时沿河堤北上去仙女祠,有时南下去赑屃岭黑龙庙。

仙女祠是个四合院,面南而筑,祠角有临河悬空阁楼一座,祠门口悬一大钟,钟径一米有余,庙中正殿为三教掌殿,东西为厢房,东厢有一套间,为暗室,无窗户,与普通房子无异。两间西厢房为都无塑像。正殿供奉仙女像,雕塑工艺精巧,生动美观。

这个仙女祠是董其昌的祖父捐建的,为纪念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董娥儿。

董娥儿生于1772年,卒于1789年,年仅17岁。百多年前暴雨致使仙女河水位暴涨,董娥儿为救被洪水包围的村民们而献出年轻的生命,被她救出的董李刘张郇五姓,后来就成了董各庄村与张各庄村以及李各庄村先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