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2/2页)
“是不是和生态天桥植被一样?”于晓霞又问。
“是的,盆景房顶覆土深度最大1.5米,满足小型乔木类、灌木、草花等植物群落生长。植被选择乡土、抗逆、食源、浅根植物,以“亚乔木+灌木丛+地被”形成多种近自然群落。”李天昊说。
“我们接到桃花山和大南山西山的天桥设计,您能不能透露一下您的设计构思?”于晓霞再问。
“该天桥宽三十米,连接两座山体,桥东侧是大南山景区,桥西侧是桃花山景区,天桥上部设计为空中走廊花园,桥墩突破了传统钢筋混凝土外形,以桃花树干为造型,是旅游区首座集交通和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天桥。”李天昊说。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怎么治理、怎么规划和怎么更好规划旅游开发区?”于晓霞继续问。
“城乡景观风貌即城乡的风采和面貌,是涉及国土自然环境、城乡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景观风貌不仅包含了看得见的空间景观,如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山水格局、绿化,还蕴含着城乡的神韵气质、地方的市民精神、风俗习惯与科教文化。
因此,城乡的景观风貌是城乡特色的最主要体现之一,也是城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旅游开发区建设是在新型城市化时期提出的新的建设目标,而城乡景观风貌是彰显旅游区花园城特色、营造花园城美好环境、提升花园城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旅游区的城乡发展中,研究如何保护乡村的传统景观,如何形成城乡的特色风貌,如何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如何创造具有活力的城乡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旅游区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新飞集团开始实施打造“美丽家园”的战略,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和保障城乡景观风貌的改善和提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大山坳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要求对标其他先进国家建设成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强生态管理,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现状生态控制区格局来看,生态控制区主要分布在外部的山体区域,对城乡公共空间和山体生态空间造成了一定的阻隔,既不利于山体生态空间的通达,也不利于依托山体自然条件的城乡特色公共空间的营造。
如徐桃路两侧种植了较多高大乔木,阻断了南北轴线景观带与内部的视线通廊。如青龙山原本是旅游区中面积较大的生态斑块,且联通东部部的山体,具有极佳的城乡景观和生态的潜力。但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它曾被孤立于开发区空间之外,仅作为旅游开发区的背景,使其生态复合价值难以体现。
旅游区具有特色的‘山、岙、水’等自然景观资源,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此类空间的特色没有与当前开发区建设的景观打造相融合,城市整体的景观亮点不足。同时对此类景观资源的保护和视线控制也较为缺乏,导致这些特色自然景观资源空间感知体验不足。
虽然近期进行了一批经典的建设和景观的提升,但从整体来说仍缺乏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然化景观质量不够高,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生态景观体验景观,也无法形成代表旅游区的特色空间特征。历史文化空间未能聚集人气,形成乡村文化的触媒点。此外,还散布着文化遗产,但缺乏整体性的景观打造,导致体验感和景观感知不强,标志性特征不明显。
社区居住空间的环境品质不佳,密度较高,缺乏特色开敞空间和特色的景观空间。高密度低容积率的老城空间现状,导致老城空间景观体验较差,景观感知不足。新城范围内由于多为封闭式的住宅小区,且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尚未完成,因此,居住区内部缺乏集中开敞的公共空间,社区景观感知力相对较弱,花园生活空间生态品质欠佳。
通过生态天桥的建设,将被道路割裂的生态区域联通起来,保证了生物自由迁徙的途径。通过容积率补偿、绿化屋顶津贴等政策,鼓励开发商在各类项目中利用地面公共花园、屋顶花园、天空廊道和垂直绿墙等多维度的垂直立体绿化。将生态控制线定桩立界确定下来,并通过法规规定其使用范围和适用调整程序,严加管控,形成极为特殊的山水格局。参照集美新城的经验,提炼屋顶、立面等控制要素加以控制,强化历史风貌的延续传递区域,强化地域特色。
公共空间是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自然与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具有独特魅力。观景点是视觉感知景观风貌的重要节点空间,能够对片区乃至整体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完整意向,加深对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认识,建立对城乡的具象理解。观景点的选择与营造,需根据具体的空间格局与视廊视域关系,结合景观感知游线的策划进行。
加强对重要线性景观通廊的视线保护,营造城市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感知体验,重要线性空间包括景观风貌轴线、景观风貌廊道、道路与街道、重要边界四种类型。
道路与街道按照在景观风貌中的不同作用划分道与街,分为交通型景观型、综合型、商业型。作为旅游区景观风貌的重要表情,街道界面的各要素均需围绕旅游区景观风貌这一核心进行打造,包括街道尺度、建筑贴线率、绿化与景观设施等,做到有机和谐而又特色鲜明。
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对建筑风格进行分区引导,并对夜景灯光进行分区管制。加强对重点管控区域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照明的管控与引导,从生态本底优化、感知体验营建、环境品质提升三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景观风貌实施策略。充分挖掘旅游区景观和文化特色,加强城镇的开发建设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融合,形成近、中、远相结合的良好视觉景观。
现在各景观要素之间联通性差,整体景观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通过多条景观道路、景观河道等线性景观空间的打造,加强各景观节点、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视廊管控,构建起旅游区重要公共空间节点、观景点和山、水之间的视线联系,严格控制视廊内的建筑高度,使自然特色能在更多的公共空间被感知。
结合大山坳的地域文化,提炼能展示大山坳个性魅力的文化标识元素,构筑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标识系统。结合重要公共空间,设置能体现旅游区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品,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使城乡的文化能够被更好地传达。”李天昊详细讲解了总体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