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袁绍离京 (第2/2页)
“吾儿不必自责。眼下董卓势大,尤胜昔日何进,废帝已成板上钉钉之事,再多言已经无益。”袁逢示意袁绍坐下说话,然后沉吟一下,缓缓说道。
“那董卓呢?难道就任由其只手遮天?”说到底,袁绍心里对于董卓之事还是耿耿于怀,他有些不甘心地恨恨道:“父亲,叔父,若是任由董卓肆意妄为,迟早会容不下我袁家!”
袁逢袁隗两人沉默了。他们知道袁绍说的是事实,如今董卓还在竭力稳固朝局,一旦彻底稳固了权力,势必会拿他袁氏开刀,而袁家虽然门生遍布天下,但如今的洛阳城,却是无兵可用,只会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想到这儿,袁逢放下了那杆烟斗,沉吟良久,叹了口气说道:“这个确实不好说,或许绍儿你猜的是对的,以董卓此人的野心,绝不会容忍有威胁他的权利地位的势力存在。如今我们不宜与他正面相抗,只有另寻他法。这也是我们二人让你过来的原因。”
袁绍忍不住好奇问道:“该如何做,还请父亲直言。”
袁逢看了一眼袁隗。袁隗明白兄长的意思,当即微微一笑,接过话来,
“我袁家为大汉呕心沥血经营数十年,岂会就这样垮了下去,让数年谋划付之东流。现在,也该是时候告诉你了。我袁家起势于汝南,但这些年下来,我袁家最大的倚仗却是在冀州!那里不仅有我袁氏忠心耿耿的门生故吏,更暗自藏有一支百战之兵的精锐士卒。”
“这支兵马就藏在常山真定一带,这些年来暗自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叛匪,如今规模据传已经约莫数十万人,其中精锐善战者约莫有十万之众。这支军队想必绍儿你亦听说过它的名字,叫做黑山军。”
“什么?”袁绍惊愕不已,他怎么也想不到所谓的后手竟然是前身亦是黄巾军的黑山军那支人马。
对于他们,他亦清楚,自张角三兄弟被灭之后,北方就要数这支人马出名了。当地各郡县时常被侵扰却始终游离在朝廷之外,后来不知何故竟然主动投降朝廷,那首领好像还被封了个平难中郎将来着。
“那黑山军的首领张燕难道便是祖父所安排之人?”袁绍试探着问道。
袁隗赞赏地看了他一眼,“不错,那张燕原名褚燕,早年得罪权贵,一家险些尽数被诛杀,是你祖父派人相救,赠予他们全家活命的钱粮,又教褚燕学习弓马武艺。这小子天资聪慧,一学就通。后来黄巾乱起时,便安排他暗自发展当地势力,到了如今,已经算得上是一番霸主了。”
“如今你在朝会上当场驳斥董卓,拂了他的面子,再待下去,难保他不会暗中差人谋害你。而绍儿你要做的,便是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前往冀州,想办法将这支军队收于麾下。届时,你与术儿手握重兵在外,我与你父亲在朝内暗中谋划,董卓亦不敢轻举妄动,待到合适时机,便可一举灭了董卓。”
袁绍皱了皱眉,道:“即便我们救了他们一家子的性命,但如今他势力已这般庞大,如何保证他不是第二个董卓,能够听我袁氏的话?”
袁隗摆了摆手,笑道:“张燕的为人我们还是清楚的,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但他心性亦孤傲,你若想要掌握这支军队,便要靠你的本事了。”
袁逢在一旁瞥了他一眼,冷冷说道:“若是你连小小的张燕都拿不下,我看你也不用替袁家争夺天下了!”
书房里的空气仿佛凝住一般,袁绍的头深深低下,他一句话也不敢说,袁逢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严厉,他慢慢坐了下来,用和缓的语气缓解房间内的紧张气氛。
“你离开洛阳之后,为父会替你向朝廷请奏你为渤海太守。你可以渤海为根基,招兵买马,积蓄实力之后,再去与张燕谈判,招降他,他见了你,自会明白一切。或许会考校你一番,但此人一旦被你收复,便会死心塌地。届时冀州之地可尽握你手中,即便天下有变,你也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这也是你祖父离去之前为你攒下的财富。他可是对你寄予厚望啊!”
袁绍默不作声,袁隗瞥了一眼兄弟,轻声说道:“绍儿,你可是我袁氏最为倚重之人,是我袁氏大业功成的希望所在,可千万别犯糊涂。你此去冀州之后,待你振臂一呼,自有我袁家留下的暗棋出来相助于你,他们都是满腹经纶有治世之才,你要妥善重用。”
袁绍点了点头,又道:“孩儿记下了,定然不会辜负祖父与父亲叔父你们的期望的。只是孩儿此去之后,您二位安危怎么办?”
袁逢冷冷笑道:“我与你叔父乃堂堂的朝廷重臣,料他董卓亦不敢轻易对我们下手。”
袁隗也淡笑道:“我们二人都是半截入了黄土的人,生死安危于我们而言,不足一提。只要你与术儿二人能够撑起袁家百年基业,他董卓想要,便由他拿去吧。”
“叔父!”袁绍心中有些发凉,不由加重了语气。
“好了好了,我们二人自会保护好自己,不会轻易置于危险之下的。”袁隗捋须笑道。
袁绍松了一口气,“不知孩儿何时动身?”
袁隗眯眼沉声道:“事不宜迟,你速回家收拾行囊,明一大早便出城去!”
袁绍欠身而起,朝两位重重地一揖到底,沉声说道:“此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父亲、叔父,两位保重!”
——————
出了府邸后,袁绍急匆匆地回到家收拾行囊,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便出了城。
董卓收到袁隗请奏袁绍为渤海太守消息的时候,袁绍已经入了冀州地界。
董卓拿着手里的奏折问新近拉拢的伍琼道:“依公之见,该当如何?”
伍琼拱手笑道:“袁绍这般匆匆离去,必是为了昨日朝会顶撞太尉之事担忧问罪,然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不允只怕会徒生是非。纵使这是袁氏的筹谋,但袁隗袁逢还在朝中,袁绍此人虽然算是人杰,但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不妨就拜他为渤海太守,以收民心。”
董卓眯眼沉思片刻,最终提笔在奏折上重重写了个“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