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种树也是未来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幻空梦记!
在青山绿水环绕的清平镇,有一位名叫李森的老人,他一生痴迷种树,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了数十载。李森老人居住的小院,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簇拥着,那些挺拔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老人与他的绿色梦想。
老人种树,讲究的是顺应天时地利。每到春季,当第一缕春风悄然拂过大地,李森便开始忙碌起来。他深知,这个时节是大多数树木生根发芽的最佳时机。在育苗之前,他会精心挑选种子。对于本地常见的松,他会前往山林深处,寻找那些生长健壮、树形优美的母树采集松果。采集回来后,仔细筛选出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然后进行沙藏处理。将种子与湿润的沙子按一定比例混合,放置在背阴通风的地方,定期翻动检查,确保种子处于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中,这样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而对于一些珍贵的树种,如银杏,他则会从正规的苗圃引进优质的种苗。在引进种苗时,他会仔细检查苗木的根系是否发达、枝干是否健壮、有无病虫害侵袭的痕迹。他常说:“好的种苗就像是有天赋的孩子,只要用心培育,将来必成大器。”
植树的土地选择也大有学问。李森老人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树种对土壤的偏好。像柳树,适应性较强,在湿润的河边、池塘边都能茁壮成长,它的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固定堤岸,防止水土流失。而杨树则更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平原地区,它生长迅速,几年时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人们提供木材资源。
李森老人在种植每一棵树木时,都怀着敬畏之心。他会先根据树苗的大小和根系的长短,挖一个合适的树坑。树坑的深度要适中,太浅不利于树木扎根,太深则可能导致根部积水,引发烂根现象。在将树苗放入树坑时,他会小心翼翼地舒展树苗的根系,确保根系能够自然地伸展在土壤中,然后填入肥沃的土壤,分层踏实。填到一半时,浇上适量的水,让土壤与根系充分接触,最后再将剩余的土壤填满,筑起一个围堰,以便浇水时能更好地蓄水。
在清平镇,还有一位年轻的林业工作者叫林晓。他毕业于知名的林业大学,满怀着对林业事业的热情和抱负回到家乡。林晓从小就听闻李森老人的种树事迹,对他充满了敬仰之情。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林晓怀着崇敬与好奇,走进了李森老人的树林。他看到老人正弯着腰,在一棵树苗前仔细地除草施肥,动作娴熟而又专注。林晓轻轻走上前去,说道:“李爷爷,您好。我是林晓,一直听闻您种树的故事,今天特地来向您请教。”
李森老人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年轻人,种树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需要耐心和细心啊。”
林晓认真地点点头,说:“爷爷,我在学校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真正到了实践中,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您能给我讲讲这些树的养护要点吗?”
李森老人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带着林晓在树林里漫步。他指着一棵松树说:“这松树啊,耐旱耐寒,但在幼苗期,需要适当的遮荫,不然容易被太阳晒伤。而且,每年都要进行修剪,把那些枯枝、病枝剪掉,这样能让它长得更健壮,树形也更好看。”
接着,他们来到一棵果树前。老人说:“果树的养护就更复杂一些。除了正常的浇水施肥,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像这棵苹果树,在开花前要喷洒石硫合剂,预防病虫害。在结果期,要合理疏果,保证每个果实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这样结出的苹果才又大又甜。”
林晓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老人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他从林晓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林业事业充满热爱。
从那以后,林晓经常来到老人的树林,跟着他学习种树和养护的技巧。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林晓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清平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一些工厂的建立,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道路的扩建,占用了部分林地。这些变化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原本茁壮成长的树木开始出现枯萎、生病的现象。
李森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已经难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于是,他找到林晓,两人商议后决定成立一个林业保护小组。他们积极向镇政府反映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建议,如加强对工厂废气、废水排放的监管,要求工厂安装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其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对于道路扩建占用林地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在道路两旁增加绿化带宽度、采用立体绿化方式等补偿性措施,提高道路周边的绿化率,以弥补林地的损失。
在他们的努力下,镇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同时,林业保护小组还组织了多次植树造林活动,发动全镇居民一起参与。他们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种植一些具有净化空气、土壤修复功能的树种,如侧柏、臭椿等。侧柏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臭椿则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改善土壤质量。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清平镇的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树木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山林间鸟儿欢歌,溪水潺潺,仿佛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和李森老人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不仅仅是师徒,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林晓在老人身上学到了老一辈林业人对树木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老人也从林晓身上看到了新时代林业人的创新思维和广阔视野。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晓逐渐成长为清平镇林业工作的骨干力量。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引进了一些新的林业技术和树种。例如,他引进了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根据不同树木的需水情况进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他还引进了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珍稀树种,如红豆杉、珙桐等,丰富了清平镇的森林资源。
在一次林业展览会上,林晓展示了清平镇的林业发展成果。他精心制作的展板上,展示了不同树种的生长情况、林业保护的成效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的讲解生动形象,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其中,一位来自大城市的园林设计师名叫苏悦,她被清平镇的绿色魅力所打动,对林晓的工作更是赞赏有加。
阳光明媚的一天,苏悦怀着满腔热情,主动去拜访了林晓。当她踏入林晓办公室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屋内摆满了各种关于林业发展和园林设计的书籍、图纸以及模型,这让苏悦眼前一亮。
两人相视一笑后,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他们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谈到园林景观的创新设计,每一个话题都像是点燃激情的火种,使得整个房间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随着交谈的逐渐深入,苏悦惊喜地发现自己和林晓之间竟有如此之多不谋而合的想法和理念。他们都坚信只有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创造出既具有生态价值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环境。这种共识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两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紧紧相连。
自那次会面之后,苏悦和林晓便时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一通电话还是一封邮件,亦或是偶尔相聚时面对面的畅谈,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对方分享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成功的喜悦、遇到的困难还有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
在一次交流中,苏悦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建议:为何不在林业建设中巧妙地融入园林设计的元素呢?这个提议犹如一道闪电划过林晓的脑海,瞬间点亮了他心中无限的创意之光。于是乎,林晓决定大胆尝试一番。
经过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林晓终于在一片新造林地里实现了自己的构想。他巧妙地设计了蜿蜒曲折如蛇行般的步行道,让人们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其中,尽情感受林间微风轻拂脸颊的惬意;错落有致分布的观景台,则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视野角度,可以俯瞰整片树林的壮丽景色;此外,还有那些别出心裁的园林小品,或似灵动的鸟儿展翅欲飞,或如娇羞的花朵含苞待放,无一不让人为之倾倒。
如今,这片曾经普通无奇的林地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树木生长的乐园,更成为了周边居民乃至远方来客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首选之地。每当晨曦微露或者夕阳西下之时,总能看到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这里流连忘返,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