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去郑家屯指导栽种前期工作,全村出迎最高礼遇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进入三月份,许承安就愈加的忙碌了起来,因为三月末开始,阳平镇那些大山脚下和大山里头的村屯就得全都种上春耳了。
尽管那些村屯的人都来加工厂的培训中心上过课,然而七天的课程毕竟有限,实践的时候,很可能还会有些忽略的实际问题。
许承安在镇政府开会的时候也曾立下过flag,说自己每个村屯都会到位,走一走看一看,他得履行自己的诺言。
许承安去的第一站是郑家屯,这个屯子也是很穷的屯子,学黑木耳栽种也最积极,以村支书郑海波为首的种村民们都好学得很,许承安对他们印象最为深刻。
大早上吃过早饭许承安就骑着嘉陵70出发了,他还没去过郑家屯,不知那边的山路怎么样,不过料想摩托车应该是能走的。
如果真走到半途碰到烂路走不了的话,那就往大罗乾坤袋里一收,等路好点再拿出来。(前面有义父问去接施秋宁时为啥不把拖拉机放大罗乾坤袋,在这里解释一下,芥子空间对于存放的单件物品体积和重量有限制,否则把一座大山甚至整个地球都收进去就不得了)
第一次去郑家屯,但是大概的方向和从哪里走许承安还是有点了解的,一路问人,不费劲地就跑到了这个屯子。
它比黑土屯还要偏僻不少,得跑十几里的山路,怪不得郑海波这么得力屯子却还是穷,这种地理位置,如果不是碰到自己的话,确实很难逆天改命。
不过这十几里山路出奇的平整,看路面痕迹应该今年扩修过。
许承安在黑木耳栽种培训课上说了,让各村屯必须把路修好点,至少得保证拖拉机能自由进出,这样才能送菌种以及在木耳采收后进行运输。
那个时候许承安还夹带了一些私货,称道路对于村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尤其是这些大山里头的山村,要致富就得先开路,当然别人能不能听进去,又重视到什么程度,那就不好说了。
郑家屯就很重视,十几里的山路是黑土屯的近三倍,而且这条山路只是郑家屯独有,没有其他屯子帮他一起修,得花的人力和时间至少六七倍,可是他们却把这条山路扩修了,弄得十分平整,该扩大的扩大,该压实的压实,虽说没能力铺上沙石,在土泥的整修上也做到了极限,许承安这一路进去,甚至没有见到任何明显的坑洞或裂缝。
这说明郑家屯在修路的时候是真的用了心的,村民们也很有凝聚力。
有这样的村支书,和这样的村民,郑家屯定能成大事啊!
许承安挺看好这个屯子。
尽管它在大山深处,田地不多,然而分到的集体林地特别多,再加上这股精神劲头,该屯很可能会是所有屯子里下年黑木耳产量最高的。
前几天许承安便提前给村委会打了电话,说是今天上午会过来,然后他发现十几里路的冰雪全部都给铲得干干净净了,在入村之前,许承安就感受到了村民对自己的热情和尊重。
嘉陵70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村口的时候,许承安就见到了前方黑压压的人群。
为首的正是村支书郑海波,几乎带了全村人在这里迎接自己,称得上是最隆重的礼遇了。
看到这场景,许承安瞬间被感动到了。
摩托车一停,刚从车上下来,郑海波就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高兴地道:“许厂长,我们的村民们都念着您,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您给盼来了,我们屯子远了点,山路又不好走,真的麻烦许厂长了!”
许承安连忙道:“郑支书,您千万别这么说,你们郑家屯这路修得实在是太好了,我的摩托车好走得很,一点都不费事!”
那些去过培训班的耳农们也纷纷上来打招呼,而那些不认识许承安,但却听过其大名的耳农家属们则好奇地看着这位传说中的许厂长。
“这位许厂长可真年轻啊,瞧着也就二十多岁吧,都开了加工厂,自己当上厂长了!”
“不能光看年龄,人家许厂长是知青,有文化,还研究黑木耳出了大成果,被镇政府评为镇子年度优秀个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