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册立太子 (第2/2页)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不过,赵光义对宋氏后事的处理和安排不但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非议,就在他只手遮天的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满朝的公卿大臣不敢在公开场合说什么,但私底下却是舆情汹汹,可叹的是,这也仅仅只限于私底下的窃窃私语。
这到底是怎么了?这些熟读诗书整天把礼义廉耻挂在嘴边大宋士大夫们是怎么了?要知道这时候的宋朝是不缺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甚至是公开让皇帝难堪的直臣,虽然吕蒙正现在不在朝中,可个性刚直且敢于直言的寇准还在,但他却对此也是噤若寒蝉。为什么?因为寇准的身份太敏感了,他根本不敢在这件事情上为宋皇后说什么话,宋皇后正是他妻子的亲姐姐。
没错,寇准和赵匡胤竟然有同一个岳父!
那么,大宰相吕端呢?很遗憾,吕老头可是个识时务的人,而且当初就有人以吕端容易犯糊涂为由反对其出任宰相,赵光义的回答是“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对于这种虽然有损国体但却不会对国家伤筋动骨的事,吕端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吕端真的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此时的朝堂上还有一个以敢于直谏而着称的大臣——翰林学士王禹偁。他对于赵光义不许大臣为宋氏服丧颇有怨言,但他也知道这里面的水太深,所以他只是在自己的府中对宾客随口感慨了一句:“宋皇后也曾母仪天下,按照礼制群臣是应该要集体服丧的。”
很不幸的是,他被自己的这个宾客给出卖了,此人直接把这话告诉给了赵光义。赵光义瞬间大怒:别人都知道闭嘴,就你王禹偁嘴多,那好,这京城你也别待了,你给朕滚到滁州去!
王禹偁就因为这句话而被贬为工部郎中兼知滁州。事后,赵光义还恬不知耻地对吕端讲述了他为何要对王禹偁进行贬官,而他的理由竟然是这个王禹偁始终改不了老爱放炮的臭毛病。
宋皇后过世四个月后,赵光义正式下诏册封开封府尹、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兼判开封府,同时,赵元侃被正式改名为赵恒以区别于赵光义的其他几个皇子。
随后,赵光义开始为赵恒配备东宫私人班底,他命前参知政事、礼部侍郎、未来的大宋一代名相李沆以及尚书左丞李至各以本职兼领太子宾客。这二人虽无太子少保或太子太保之类的职衔但实际上就是太子的老师,赵光义还让赵恒从今以后见此二人必先参拜行礼。赵光义对此二人说道:“太子仁孝贤明,正赖卿等辅之以道,事或未当,必须力言,勿顺从也。”
除了这两人之外,赵光义还将一个名叫王继英的人也派去辅助赵恒并对其委以“左春坊谒者”之职。这个王继英曾经是赵普身边的幕僚和属官,当初赵普被贬出京其人生跌入谷底之时唯有这个王继英一直守在赵普的身边,此事让赵光义大为欣赏和感动,他派这样的人前去辅佐赵恒自然也是用意颇深。赵光义深感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并在未来肩负起领导这个国家的重担。
赵恒受封太子之后前去太庙拜谒祖宗并以册封之事相告,回程的路上百姓们争相目睹当今太子的尊容。要知道太子这个东西可是百年未曾有过的稀罕物——自唐哀帝天佑年间以后的这将近一百年里中原王朝连一个太子也没有过,那些后来当上了皇帝的皇二代们诸如柴荣都是以亲王兼开封府尹的身份继承大位。在深宫里被养得白白胖胖且此时刚满二十七岁的赵恒沿途所过之地赢得百姓的万众欢呼,人群之中赞誉四起:“ 真乃社稷之主也 !”
大街上的这一幕被赵光义的耳目告诉给了赵光义,如果你是赵恒的老爹会对此有何反应?是不是会不由得欣慰不已?很抱歉,赵光义对此的反应是暴怒。他把寇准找来直接就是一顿臭骂,在他看来寇准正是当初的那个同意立赵恒为皇储的直接责任人,他对寇准吼道:“ 现在人人都说太子将来会是一个好皇帝,可他现在还没登基呢!他是皇帝了,那么朕又是什么? ”
要说这个寇准的脑子也真的是转得很快,赵光义给出的这个难题被他轻而易举地就给化解了。他当即回道:“ 陛下你之所以选择立皇太子不就是为了给天下百姓选一个好皇帝吗?今天开封街面上所发生的事证明你确实选对人了,此乃我大宋万世之福啊!”
赵光义当场被这话给噎住了。寇准这话让他无法反驳,但他也没法高兴得起来。他让寇准待着别动,然后他走入后宫去找自己的一堆老婆大人们说道此事,谁知道这些女人也都向他称贺,说他这次是真的选对了人。如此这般之后赵光义才大为释怀,他再又出来找到寇准并将其留在宫中一同畅饮,君臣二人最后是大醉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