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代州大捷 (第2/2页)
存大志继而兴祖业,这是我们每个人早年时期几乎都能从书本和师长那里得到的教诲,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又岂能尸位素餐?如果他是守成之君,那么他蓄意挑起战争无异于就是在穷兵黩武妄动刀兵,可他偏偏不是守成之君,他从自己哥哥手里接下来的是一个让他还可以去大有作为的帝国。而且,他哥哥给了他那么好的一副牌,他如果不有所作为简直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在犯罪。
终归一句话,是这份命运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这份命运。
好了,太宗陛下,悲痛过后,请抬起你的头吧!你的历史使命还远未结束!
在纵情地抢掠了一番之后,辽国人在公元987年的正月终于是扛着大包小包回到了幽州,在他们的身后是河北大地上的满目疮痍。在这之后,宋朝这边开始“灾后重建”,赵光义命令各地州府及驻军去给曝尸荒野的军民收尸并抚恤阵亡的将士家属,同时他免除了河北各地此前所积欠的全部赋税。另外,对于遭受战祸的州县免征今后三年的赋税,凡辽军所过之地免征两年赋税,其余的州县免征一年赋税。
在这个辞旧迎新本该是欢乐祥和但实际上却是无比晦气和糟心的正月,赵光义可谓是整日都郁郁寡欢,但作为一国之君其治下万里江山不可能没有好事发生,之前被赵光义赶到山西代州去守边的张齐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给他输送了一口他所急需的元气。
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之后不久,山西方面的辽军也不甘寂寞地进犯至代州。面对来犯之敌,宋军最初的应对策略是出城迎战,宋军神卫军都指挥使马正率部于代州城下列阵迎敌。遗憾的是,这一仗宋军寡不敌众被辽国人给打败了。经此一战,此时驻守代州的宋朝山西方面军的副帅卢汉赟就再也不敢出战了:你们辽国人野战厉害,但我不跟你们打行不行?有本事你们就从墙根下爬上来,我在下面打不过你们,难道守在城墙上我还干不过你们吗?
对于宋军的坚守不出,辽军这下也没辙了,爬墙杀人这种事他们基本上从来不干,双方就此隔着城墙开始瞪眼。可是,这样被辽国人给堵在门口终究也不是个事,此时的代州知州张齐贤便决定派人去太原找山西方面的宋军主帅潘美,他希望潘美能够带人过来跟他内外夹击解决掉城下的这帮辽国人。
潘美答应了,可张齐贤的信使在回代州的路上却被辽国人给抓住了。张齐贤头大了:辽军肯定什么都知道了,如果他们在半路上设伏,那潘美岂不是要倒大霉?
不过,就在张齐贤为潘美担忧不已的时候,潘美派来的信使越过层层封锁进入了代州城,他告诉张齐贤:“我们本来都出发了,可在路上皇上的诏书来了,诏书里说我军刚在君子馆遭遇失败,皇上要我们据城固守切不可出战,所以我们又返回太原了。你们这边也固守城池就是了,辽国人应该很快就会撤走。”
张齐贤长出一口大气,辽国人这下肯定是打不了潘美的伏击了,可转瞬之间他的脑子里电光一闪:辽国人只知道潘美要来赴援,可他们不知道潘美在半路上已经回去了,我可以在这事上面做点文章啊!
打定主意后,张齐贤为了防止潘美的信使也被辽国人抓住从而走漏风声,于是他将这位信使暂且留在了城内。半夜里,张齐贤派出两百名厢军悄悄出城去干一件大事(城里的禁军都在卢汉赟手里,而卢汉赟铁了心要做守城的英雄,他不可能派人出城帮张齐贤搞事,但作为知州的张齐贤有权动用城里负责治安和城防的厢军)。
这两百名厢军每人扛着一面大旗,身上还背着一大捆柴草,他们一路摸黑来到了一个距离代州三十里处的地方,然后他们点燃了随身背负的柴草并挥动起了手里的旗帜。
远处突然间是火光通天,这动静让代州城下的辽国人想当瞎子都不可能,一时间辽军上下是军心震恐,他们以为这是潘美的军队来了:潘美可是山西地区的宋军统帅且是一代名将,他竟然这么快就来了!
大半夜受此惊吓的辽国人也不待查证,他们随即就卷起铺盖向北方狂奔而去。事情到这里似乎张齐贤已经达到目的了,可这其实才是他计划里的第一步,他这天晚上还干了另一件事:他将两千余名厢军提前埋伏在辽军北撤的必经之地——土墱寨。当辽军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这里时,张齐贤的这两千余人咬住辽军的尾巴一顿猛啃,刚刚受了惊吓的辽军误以为这些人是潘美的伏兵就此魂飞魄散。他们无心恋战只知道赶紧逃命,而宋军则在他们的后面狂追猛砍。
此次夜战,辽军被宋军阵斩两千余人,被俘五百余人,宋军缴获战马一千余匹,牛羊等牲口不计其数。战后最郁闷的人是远在河北的辽国北院大王蒲奴宁居,这倒不是说他将要为此次辽军的战败负责,而是因为他的一个儿子在这一战里被宋军给活捉了。
土墱寨之战是宋军的一个胜仗,虽然它无法治愈君子馆惨败对宋朝造成的创伤,但在全国上下一片阴沉的大环境里这不失为一道亮丽的曙光。它虽然不足以让宋朝人将近来心中的郁结之气全部宣泄出去,但它是一剂强心针——至少我们宋朝人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而辽国人也并非是什么不可战胜的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