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渤海高氏? (第2/2页)
大臣们面色各异,但依旧还是没有人说话。
这时。
太极殿内不合时宜的响起一阵大笑,众人一看,原来是元乂发出来的。
元怿强忍怒气反问,“江阳王可是有不同见解?直言便是,何故发笑。”
元乂笑道,“我笑清河王自小便被夸才思敏捷,眼下却如此少智!说出这般昏聩之言,徒惹人笑。”
“你!”
“清河王可知洛阳周边中军有多少人?这些年来互相通婚、联姻,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坐的众多公卿,谁家没有几位中军的亲朋故旧?如何严惩?清河王可否告,汝要杀几多人?”
元怿对元乂的质问不屑一顾。
“治乱怎能惜命!”
“今中军尚畏惧朝廷,即便动乱亦未敢披甲执锐,人数亦少,这才轻易平定,不严惩,朝廷威严全无,若有下次,亦能平乎!”
元乂冷笑了一声,“清河王看来是笃定大开杀戒,中军将士只能伸颈以待了?反正吾可不敢,本王麾下所掌禁军不过万余,虽然精锐,但可控扼不了整个中军!”
闻听此言,元怿顿时一窒。
他瞪着元乂,咬着牙齿,过了好久,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竟然吐出一句惊人之语。
“这有何难!调六镇强兵入洛……”
只是话还不等说完。
作为汉臣之首,之前一直装死的崔光突然起身,毫不客气的将清河王打断,他看了清河王一眼,道:“清河王不读书耶?岂不闻后汉董卓旧事!”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清河王元怿。
元怿说的这话其实也没错,怕控制不住中军,不敢对中军下重手,那把六镇那群蛮子调来不就行了。
只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谁来控制这群蛮子呢?
元怿当然是读书的,他听了崔光的这话,也是面色变得煞白,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
江阳王元乂见此,脸上笑容更盛。
他道:“此番中军之所以闹的这般大,究其缘由,也是因为朝廷关于选格之议拖而再拖,悬而未决,令中军士卒人人恐慌才会酿成此大祸!”
元怿知道自己已经辩论输了,但心里还是不服,便胡搅蛮缠道,“那依江阳王的意思是,中军做出这般事情,目无朝廷法度,令天家威严扫地,不但作出任何惩罚?是不是还要嘉奖,封赏啊?”
元乂笑着摇头,“此乃清河王之意,非是我的想法。”
“够了!”
胡太后怒斥一声,“此番平定中军闹事,江阳王居功甚伟,若是有话便直说。”
元乂这才抱拳行礼,“中军之事,确要严惩,但只严惩为首,煽动人心者!其余被煽动者一律无罪!”
“广平王妃之事乃是穆勇个人所为,不能以偏概全,中军与此事无关!”
“至于征西将军所言选格之事,更是无稽之谈,文臣武将,皆为我大魏忠臣,怎能区别对待?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征西将军上的奏议。”
“我亦痛心征西将军之遭遇,张公一片公心,但……如今遭遇,是他祸由自取,朝廷念起忠心,可加以体恤重赏。”
“如此这般,既能以儆效尤,亦能平复中军躁动之心,中军士卒也定将对陛下、太后感恩戴德,日后忠心拱卫洛京,不敢生变。”
“不知……清河王可否同意我的奏议?”
元怿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只能冷哼一声,“一切都需太后与陛下定夺。”
胡太后看了元怿一眼,眼中满是失望。
崔光等人则是看了看元乂,互相对视一眼,却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胡太后略作思索后。
觉得元乂说的很有道理,又是自己的妹夫,自家人怎么会害自己?
当即应允,“便按照江阳王的奏议行事吧,此次中军闹事,江阳王处事得当,应当嘉奖,还需遣人去广平王府查看,令最好的医工为其医治!!”
元乂此时却再次开口。
“太后,此次还有一人立下大功!需要嘉奖!”
“中军士卒除了冲撞征西将军府邸外,还有一波人围了广平王的别院,当时王妃就在别院内!是这名英雄护了王妃周全!保全天家颜面,自然该赏!”
“哦?”
胡太后追问,“是何人?”
“此人乃是从怀朔而来的函使,唤做莫贺咄!”
“乃是鲜卑?可有汉名?”
李崇这时候却站了出来开口说道,“太后,此人便是之前北征蠕蠕时,迎接蠕蠕王南归的功臣,鲜卑名唤作莫贺咄,汉名唤做高羽,乃是高家二郎!”
“此子十分骁勇,勇武之名传遍六镇!”
崔光也跟着开口,“似这般勇武之人,臣提议改其户籍,他必感朝廷厚恩,再将其调入洛京,以供陛下、太后驱策!”
元乂颇为错愕。
这俩老狐狸难道也想拉拢高羽?
但……
胡太后眯了眯眼,她心里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不动声色发问,“姓高?可是渤海高氏?”
“是!”
崔光听闻此言,心里咯噔了一下,他忘记了一件十分紧要的事,但太后已然发问,他不能不答,只好硬着头皮道,“其祖上乃是东阿侯,后因获罪被流放怀朔。”
胡太后却仿佛应激了一般。
面色狰狞的一口回绝!
“此事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