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 第十六章 第四章 朱高炽的命运

第十六章 第四章 朱高炽的命运 (第2/2页)

从海寿五月十一日离京前往南京召回太子,到后者六月初三到达北京,前后二十天左右。

按照当时骑马速度的日程来算,南、北二京相距近四千里,往返一趟仅用二十天时间已经达到了这种交通方式的极限;问题在于,如果说年富力强的朱瞻基能够完成这项接力跑的话,那么手无缚鸡之力且老态龙钟的海寿是怎样做到的?

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朱瞻基预先得到消息,提前离开了南京。那他怎样才能预先得到消息呢?

一种可能就是他策划了此次谋杀。海寿按照预定的时间作案,他自然就能提前做好准备,从容回到京师,也难怪朱高煦没能得手。

此时的京城仍然人心惶惶,太子尚未继位,近在咫尺的汉王朱高煦随时有可能乘机夺位,所以全城戒严。

应该说,能躲过乐安之劫已是万幸,朱瞻基在即位之前理应小心谨慎。没想到,到京第二天他不顾负责防务的英国公张辅等人的劝阻,执意撤掉所有戒严军队。

他淡定地向张辅等大臣表态:“天下神器不是靠耍点阴谋诡计所能篡夺的,况且祖宗已有成命,谁还敢生此邪念?”透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

在人心未稳的紧张气氛中,他何来这般自信?这就更能证明“太子谋害说”的正确性。

但是,只要大家细加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观点存在不少疑点。

首先,当时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俩的地位未稳,还不是后者下手的绝好时机。

朱高炽虽然已经顺利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但汉王夺位的行动从未停止。

更为不利的是,后者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战功,得到绝大部分靖难功臣的支持;而这些功臣的手中大多都有军队,现在他们会不会都死心塌地支持帝国的新主人呢?

显然,对于这些都需要时间进行观察。而在这个关键的观察期,朱高炽此前二十年以太子的身份监国的历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比而言,朱瞻基虽然在永乐中期也被明成祖确立为皇太孙,但显然缺少其父雄厚的政治资本和扎实的治国功底。

在这个紧要关头,正是他们父子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关键时刻,也是朱瞻基傍大树的时候。

我想,要他在这种时候加害父亲而致自己于独自面对政敌的境地,工于权谋的朱瞻基还不至于笨到这种地步。

其实,“太子谋害说”的关键在于此事的最大受益者。不过,大家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没有仁宗的突然亡故,结果又会怎样?

朱瞻基已是储君,这天下迟早不还是他的吗?而且,仁宗的身体一直不好,朱瞻基就更不用冒着风险急着动手了。

那么,仁宗又因何而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