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刘基的命运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当时官位以左为尊,洪武帝罢左丞相而只设右丞相,是故意打压丞相的地位。而且,汪广洋资历尚浅,势力不大,亦易于控制。
当然,汪广洋也看出了洪武帝的用意,惟以上意为准。这样是否就能迎合帝意呢?
答案是否定的,洪武帝认为他素餐尸位,无所建白,真是君心难测啊。结果,汪广洋也被罢相。
显然,从洪武帝更换丞相的情况来看,他所要解决的是君主眼中所谓的相权威胁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善长为什么相位不保了。
好了,前两人都不合适,第三人选即将隆重登场,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接替汪广洋升任右丞相。能得到洪武帝的青睐,当然不是一般的人。
他确实极富政治才干,能在极其纷繁复杂的政务中迅速理出头绪,以最简便的方式解决最令人头痛的难题。
不过,他也确实是一个缺乏丞相器量的人。关于这一点,刘基早有论断。也正因如此,刘基所受的怨恨便可想而知了,其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就在这个时候,就在那一年发生的一起山民暴动给了胡惟庸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刘基的家乡浙江青田附近,有一个叫淡洋的地方,常常是私盐贩子、逃跑士兵等乱民聚集之所。经他奏请后正式设立巡检司,加强了管理。不巧的是,正在这个时候,该地却发生了周党山领导的暴乱。
应该说,这跟刘基是八竿子也打不到的关系,胡惟庸却决定利用它来大做文章。
很快,一个受指使的地方官的奏折便呈到御前,诬陷刘基看中淡洋有王气,想以此地为墓。不过,当地人不愿给,才借设置巡检司的名义来驱逐民众,故而引起了这次民变。
最厉害的是,这份奏折还说到了朱元璋的痛处上。刘基是当时智慧的象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他真看上一块风水宝地,那就非同小可了。
帝皇的产业可得永保千秋万代,丝毫不容任何风吹草动。不管事情是否属实,预防是第一要务。
不过,仅凭毫无根据的片言只语,也难入大罪。所以,刘基只是被罚了俸禄。这是否意味着风险过去了呢?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胡惟庸的才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示。他当然清楚单凭一个谣传不可能彻底扳倒刘基,所以,把必杀的一招藏在了背后。接下来,不管刘基怎么做,都必然大祸临头。
因为,洪武帝把球踢到了刘基这一边。如果不出声,那叫默认;如果辩白,那不等于说皇帝他老人家错了吗?
没想到,刘基选择了胡惟庸所预料不到的处理方式。他没有辩解申冤,只是诚恳地表示,自己不该惹皇上生气,一再向洪武帝谢罪。
这可把皇帝深深打动了,因为在这种飞来横祸面前,谁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申诉冤屈的呢?
后来,洪武帝给刘基的《赐归老青田诏书》也对他这种“亲君心切而不洁其名”的行为大加赞赏。
不过,要说危机已过,那是盲目乐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