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万物密码 (第2/2页)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有三项重大发现: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他认为光至关重要且光速恒定,提出质能方程E=mc2,表明光、能量和质量可相互转换,还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同时,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并因此在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指在光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电子被光子激发形成电流的现象。其发生机制受光线频率影响,特定频率以上的光照射金属能打出电子,低于该频率的光无论照射多久都不行。按照经典物理学牛顿定律,能量应是连续的,但光电效应并非如此。
爱因斯坦解释说光具有粒子性,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光的本质不连续,光子能量取决于光线频率,频率越高,光子能量越大,传递给电子的能量也越大;若光子能量无法满足电子逃离金属的最低要求,电子就会被束缚在金属内,如蓝光频率比红光高,蓝光光子能量更大。
光电效应表明宏观物质世界是非线性的,微观领域的粒子等不遵循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定律,背后是神秘的微观量子世界。这一效应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变革,促使人们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量子世界,而薛定谔的猫也将在后续的量子理论探索中“登场”。
法国天文学家西蒙·拉普拉斯曾预言,若知晓所有物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运动轨迹,就能据此预测未来现象。比如抛石子,掌握抛出瞬间的高度、速度和动量,就能算出其落点。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卡尔·海森堡在微观世界发现了与拉普拉斯预言相悖的现象。在微观世界里,无法同时测准物体的位置和动量。若要精准测定原子大小石子的位置,其动量就难以捕捉;若要确切测算石子动量,其位置又难以确定,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科学家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依靠显微镜,测量微观粒子动量适合用波长较长的光,但测不准其位置;测量微观粒子位置则需用波长较短的光。由于无法同时精准测量微观实体的位置与速度,也就无法精确预知其未来运动状况。
1925年,薛定谔提出波函数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即薛定谔方程,它代表了微观世界中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如同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运动方程。该方程虽无法用实验证明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系统,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薛定谔也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这个方程,科学家发现量子世界中粒子可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薛定谔的猫”处于50%生和50%死的叠加态就是基于此原理。
“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是把猫放进装有放射性物质、开关和毒气瓶的不透明箱子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与否控制开关,进而控制毒气瓶是否释放毒气。由于放射性物质衰变不确定,处于衰变与不衰变的叠加态,开关、毒气瓶和猫也分别处于相应的叠加态。当打开箱子观测时,猫只会呈现出活或死一种状态,而非既死又活。这一现象引发众多科学家思考,他们提出概率论、多世界存在平行宇宙学说等理论来解释。最后视频引出对波函数坍塌概念的探讨。
关于波函数坍塌的问题,需要从光子的本质说起。在三维宇宙中,单独的光子并非实体粒子,而是类似无形的电磁波形态,爱因斯坦将其看作是一种能量表现。光波与物体碰撞的结果源于光子撞击,人们通过观测碰撞痕迹推测光子特性,这也解释了光子释放产生双缝干涉现象的原因。光子频率代表能量波的强度,只有波撞上阻碍物或分光镜时才会留下痕迹,人们借此逆向推理光子的行进路径。
光子在更高维度空间遵循波函数规律运行,由于观察者处于三维空间,观察行为会使波函数坍塌,人们看到的是波函数在三维空间的部分表现。
从本质上讲,物质是一种概率波,其具体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随机性。人们所认知的实体粒子,是大脑感知的现象。在微观物理学领域,不存在独立的单个粒子,粒子是大量系统同时处于同一空间区域的可能性,物质的存在取决于特定时空区域内量子出现的概率,概率越高,人们越认为有粒子存在。粒子本身没有实际大小,人们所说的体积是基于粒子出现概率的推测,概率密度越大,粒子的物理尺寸越小。
当用一种特定的波与其他波相互作用时,观测工具(如分光镜、挡板等)也具有概率波特性。在观测过程中,原始波会消失,产生一种与原波类似但范围更小、概率更高、分布更集中的新波,这种新波展现出更明显的粒子性质,因此观测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对波函数的一次坍塌。
目前,在量子力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之一是退相干理论。该理论表明,原本连续分布的波函数概率,在经历观测的瞬间,会转变为离散分布于某一特定点的德尔塔函数。例如,退相干效应体现为:当无人观测月亮时,月亮以一定概率存在于天上;而一旦有人观测,月亮原本不确定的状态,便会在观测的瞬间转变为确定的现实状态。
尽管我们观测到的真实世界中,实体是唯一的,但世界的演化过程却存在众多可能途径,主要可划分为粗糙历史和微观历史两大部分。粗糙历史可看作经典历史,能通过路径积分等手段计算概率;而微观历史属于量子历史范畴,其概率值难以精确获取。每一个粒子都处于所有微观历史的叠加状态,薛定谔猫实验中的放射性物质就是典型例证。
对于宏观物体,我们只能观测到部分粗糙历史。当打开装有薛定谔猫的盒子时,猫的状态受量子退相干效应影响,原本相互关联的多种可能状态最终会分离,仅留下我们能感知的单一状态。这就使得即使原本没有纠缠关系的粒子,在宏观层面也表现得如同经典世界中相互独立的个体。原本处于粒子叠加态的薛定谔猫,在箱子打开后,我们只能观察到它存活或者死亡这一种单一状态。所以,薛定谔曾提出,无论是否打开箱子,猫的生死状态早已确定,只是在未打开箱子之前,我们无法知晓。由此可见,猫的生死状态并非由打开箱子的瞬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