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从心理根源到生命意义:探寻和谐人生之道 (第2/2页)
当面对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偏差时,大脑会启动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即主动推理与感知推理。
主动推理是指大脑通过主动发起行为,改变感官输入信息,以使现实状况符合预期。例如,在睡眠问题上,担心失眠的个体可能会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卧室环境、遵循严格的睡前仪式,试图营造有利于睡眠的条件。若躺在床上仍无法入睡,可能会尝试强迫自己放松、反复确认自己是否有困意,或者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试图诱导睡眠。在社交情境中,当个体感觉他人态度不友善时,可能会选择主动回避与对方接触,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析对方行为的动机,试图找到原因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个体试图通过控制外部现实来满足内心预期,短期内或许能够缓解因预期偏差带来的焦虑与不适,缩小预测误差。
然而,从长期来看,主动推理存在诸多弊端。主动推理过程中,个体往往根据自身预期对感官输入进行筛选和过滤,只关注与预期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其他可能的信息。这使得大脑内部的预测模型未能充分吸收新的、全面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更新与优化。当下次面临类似情境时,预测模型依然基于原有的有限信息进行预测,导致对其他可能性的排斥,使得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例如,长期通过强迫自己入睡的方式应对失眠问题,可能会导致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加剧,下次面对睡眠情境时,更容易陷入紧张与不安,使得入睡困难的问题愈发严重。在社交方面,过度回避不友善的人或过度分析他人动机,可能会强化个体对这类情境的负面认知,导致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对社交情境的应对能力逐渐降低。
感知推理则是大脑以一种不加评判的方式,依据感官输入的实际信息,对外部世界的预测模型进行更新。这意味着个体如实接纳所有的现实体验与情绪感受,不进行主观的干预与调整。例如,当个体出现疑病焦虑症状,感觉身体某部位疼痛不适时,若采用感知推理策略,个体不会立即采取行动来缓解疼痛或通过频繁就医、查阅资料等方式来确认自己是否患病,而是单纯地接受这种疼痛感受的存在。这种对身体感受的如实接纳,使得大脑能够基于新的感官输入信息,对身体状态的预测模型进行更新。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对身体状态的认知从原本的“绝对健康无异常”调整为“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不影响整体健康的不适”,从而在下次遇到类似的轻微身体不适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避免过度焦虑。在睡眠问题上,失眠者若能够接纳自己睡不着的状态,不强行逼迫自己入睡,而是平静地接受当下的清醒状态,可能会发现焦虑情绪逐渐减轻,睡眠质量反而得到改善。在面对考试、工作等压力情境时,个体若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如实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以及现实情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往往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与应对,发挥出更好的水平。这种策略通过接纳现实,使大脑能够依据真实的感官体验调整预测模型,从根本上减少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偏差,实现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和谐。
五、心理学疗法:基于科学理论的心理调适路径
在心理学领域,多种专业疗法与感知推理理念紧密相连,为个体应对心理问题、实现心理成长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且实证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个体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往往源于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通过引导个体识别、分析和挑战自身的负面思维模式,并用合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替代,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在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中,患者常常存在诸如“我在社交场合一定会出丑,别人会嘲笑我”等不合理认知。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识别这些思维模式,引导患者通过实际的社交经验和理性分析,认识到这种想法的不合理性。例如,鼓励患者观察他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发现大多数人更关注自身而非他人的小失误,从而逐渐改变患者的认知,减轻社交焦虑,提升社交能力。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mitment therapy,Act)聚焦于帮助个体接纳当下的各种体验,包括负面情绪、想法和身体感觉,同时明确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并承诺采取与这些价值观相符的行动。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失业带来的焦虑与压力时,患者首先需要接纳自己因失业而产生的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而不是试图压抑或逃避。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个人成长的追求等。基于这些价值观,患者制定并承诺采取积极的行动,如学习新技能、投递简历、参加职业培训等,以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这种疗法强调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积极行动,避免被负面情绪和思维所束缚,从而提升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最初是为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而开发的,但在其他情绪调节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效果。该疗法融合了辩证哲学思想,强调接纳与改变的平衡。一方面,治疗师帮助患者接纳自己的情绪、行为和现状,认识到这些都是个体在特定环境和经历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引导患者学习新的技能,如情绪调节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正念练习等,以实现行为改变和心理成长。例如,对于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的患者,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同时,通过正念练习,帮助患者提高对当下情绪和思维的觉察能力,减少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反应。
这些心理学疗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与感知推理理念高度契合。它们通过引导个体接纳现实、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建立更为合理、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减轻心理痛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六、生命意义与心理和谐:基于自由能最小化原理的阐释
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看,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命现象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关联。物理学家薛定谔指出,生命系统在一个熵增的宇宙中,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以保持有序和稳定。神经科学家卡尔·弗里斯顿进一步提出,个体的期望状态与感官感受状态之间的差异,即预测误差,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由能”。所有生命组织都受到追求自由能最小化这一内在意志的驱动。
追求自由能最小化,意味着生命系统不断努力减少预测误差,以维持内部的稳定和有序。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自由能最小化等同于熵的减少。这一过程使得生命体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环境事件,有效抵抗外界干扰,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动物的生存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动物能够逐渐准确预测食物的位置、天敌的出现等关键事件,从而提高生存几率。这种对环境的精准预测,实际上是动物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模式,减少自身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自由能最小化的过程。
大脑的预测编码机制作为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追求自由能最小化的原理。大脑通过不断调整内部的预测模型,追求最小预测误差,以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种追求最小预测误差或自由能最小化的机制,不仅是生命系统维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为理解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从微观的细胞层面到宏观的个体行为与心理层面,求存意志贯穿于生命的各个层面。在细胞层面,细胞通过各种生理机制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功能,抵抗外界干扰,以确保生命的延续;在个体层面,个体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都受到求存意志的影响。甚至在非生命的基本粒子层面,也存在着类似的维持稳定、减少不确定性的趋势。
从哲学角度思考,宇宙的存在本身或许并不具有预先设定的固有意义,但正是生命的求存本能,使得生命在不断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过程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意义。对于人类而言,不应因生命意义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陷入虚无主义的迷茫。相反,我们应认识到,认真、纯粹地生活,积极接纳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整心态与行为,追求心理的和谐与平衡,这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实现内心的安宁与成长,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