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是真实的吗? (第2/2页)
第五,我们仍然可以探索科学。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世界,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局部有效的规律,沃夫勒姆称之为可约化的口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出某些不保证绝对正确但很可能正确的预测,比如我们不可能完美地预测股市的走向,但我们总可以说一些像“如果市场上买的人多,股市就容易涨;如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都失去了信心了,那股市一定会往下走”这样的局部的规律,从而做出某些不保证绝对正确但很可能是正确的预测。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科学探索永远不会结束,不管科学多么的发达,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当时不知道又恰好经过研究呢可以知道的,这给了我们永远保持好奇心的理由。
第六,人类的终极使命在于创造新的价值。沃夫勒姆提出了计算等价原理,认为所有足够复杂的系统都是同等复杂的。这意味着世间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价值观,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类社会比其他事物更有价值,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人类的历史记忆。那既然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AI永远不能替我们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不可能真正拥有我们的历史记忆。因此,wolfram认为在AI时代最高级的工作就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是wolfram的计算世界观,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会被任何人完全掌控,他总有值得探索的空间,他认可每个人的自由并且鼓励创造。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结论不是基于某种信仰或者哲学思辨,而是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的。正如万老师在序言中所说,如果不是wolfram,我们很难想象仅仅用数学推导就能得出这样深刻的世界观。其实啊,在这个由计算构成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潜力,让我们保持好奇,不断探索,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宇宙第一因,是永恒存在的数学!
通常来说,存在得符合逻辑才能够存在。就好比穿越到过去,按照现有的逻辑来看,它既不符合逻辑还会破坏因果关系,不过要是真的成功穿越了,那就表示它在过去能够存在,此时原本的逻辑就没法对它进行约束了,而且它还可能做出更多不符合逻辑的事儿,感觉就像是“大于等于”逻辑一样。
同样的道理,宇宙第一因要是想存在,就必须得超越因果的逻辑,也就是要“大于等于”逻辑,不然的话就能依据逻辑去确定它产生的原因了,那样它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宇宙第一因了。这个宇宙第一因呢,它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是永恒存在并且没有任何变化的,不会受到时空以及逻辑法则的影响,或其自身就是逻辑法则。从现在的认知角度来讲,这个第一因是数学,只有数学能做到等于逻辑本体或者说数学就是逻辑本体 。客观世界产生第一因是逻辑本体数学。这样才能确保万事万物永恒符合逻辑。也就是说,数学并非人类创造,而是本身就永恒存在,人类只是发现它罢了。
从唯心主义角度来看,世界万物都是由信息数据(能量状态)及规律秩序(逻辑结构)组成的。能量状态本质基于量化表示能量大小、方向及转换的运算;逻辑结构本质可用集合论中的关系和映射(如函数)构建事物有序关联等数学模型。宇宙第一因是数学,世界是数学的。
如果逻辑大于存在,则世界是虚拟的,数学的,可理解的。如果存在大于逻辑,则世界是真实的,混沌无序的,且不可理解的。如果存在等于逻辑,那就是叠加态时是数学的概率的,可理解。本征态时则是确定的真实的,可感知的。
现在态都确定的,未来态都是概率的!
何为真实?真实即等同于存在。那何为存在?存在意味着与三洽逻辑紧密相连并相互贴合的结构状态。若依此定义而言,数学中仅有一部分能够被证实为存在,而那些无法被证实的部分,便难以判定为存在,这是真理的界限。
从唯心主义角度来看,意识可视作源于感知的幻觉,时间宛如事物运动而生的幻觉,空间亦为相对大小的幻觉,颜色实则是对不同波长电磁波形成的幻觉,五感乃经神经系统作用产生的幻觉,记忆是带有虚幻色彩的影像式过往幻觉,因果逻辑可被看作思维的基础,灵魂出窍则是一种知觉幻觉体验。世界万物都是由信息数据(能量状态)及规律秩序(逻辑结构)组成的。
即便世界是虚拟的,纯数学的,概率的。但人的感觉也是模拟的各种幻觉,根据数学定律虚虚得实,也就是真实的啦!哈哈!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第一段
1. 世界的离散性:为了说明世界是虚拟的,学者列出了六个几乎无可辩驳的证据。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世界竟然是离散的。在真实的世界中,所有事物应该是连续的,某个物体的质量可以是一千克,也可以是零点一千克,也可以是零点零零一千克,只要你的测量仪器和技术足够先进,理论上你可以在小数点后加无数个零,这意味着质量的变化是完全连续的。然而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我们发现原来很多物理量都是离散的,存在一个最小的变化单位,也就是普朗克尺度。比如我们的时间必须以这个普朗克尺度为单位的整数倍进行变化,时间的变化量不能小于这个单位,空间也是如此,只能以这个最小单位的整数倍进行变化。这种事物的离散化似乎和我们计算机中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类似。比如计算机表达一张图片,其实用的就是许多个离散的像素点,每一个像素点都是一个方格,代表一种颜色,多个方格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图像的轮廓和丰富的细节。而计算机之所以必须以这种离散的方式表达事物,就是因为计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采用连续的方式表达事物,那么表达一张图片所使用的存储空间就会变得无穷大。所以我们所处世界如果是真实的,就不应该出现基本物理量成离散的状态。
2. 量子叠加态:第二个疑似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就是量子叠加态。我们知道量子世界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将多种的基本状态进行叠加,比如一个电子可以同时处于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这两种状态,并且这种叠加态仅当人类去观测它时才会消失,在观测之前这种状态一直处于模糊混沌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而我们回顾人类发明的3d虚拟场景游戏,你就会发现当游戏主角位于场景的某个区域时,此时游戏并不会立即将整个游戏场景的所有事物都加载出来,而是只加载这一部分区域的场景,等到主角走到其他区域时,游戏再临时将其他区域的场景加载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计算资源。而量子世界的这种叠加态仅仅在人类进行观测时才展示出具体的状态,没观测之前一直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不恰好和刚才描述的游戏场景非常相似吗?
世界是真实的吗?第二段
1. 虚拟技术可欺骗大脑:第三个疑似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是虚拟技术是有能力欺骗人类大脑的。我们知道人类所感受到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来自于外界对人体的刺激,比如光子进入人的眼睛后,眼睛会将捕捉到的数据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大脑,然后大脑将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并构造出一幅画面。也就是说只要数据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了大脑,那么大脑就会认为这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斩断外部刺激的源头,直接用计算机程序去产生数据,然后将数据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大脑,那么大脑根本无法分辨这是真是假。这种现象和如今的VR虚拟技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如果真的有某种高级文明,他们利用程序来持续给我们的大脑进行刺激,我们的大脑只会认为这些刺激都是外界通过人的五感传递过来的,从而让我们认为世界是真实的。
2. 量子纠缠现象:第四个疑似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是量子纠缠。我们知道两个或多个微观粒子是可以处于一种纠缠态的,此时只要人类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就会瞬间改变其他粒子的状态,即便其他粒子此刻距离我们的测量位置非常遥远,这种纠缠作用依然能瞬时完成。而我们知道在经典的物理世界中,信息传递的最大速度就是光速,换一个更本质的说法,两个事物产生因果关系的最快速度就是光速。然而这种纠缠态却似乎打破了这种限制,这会不会是某种高级文明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整个世界时,为了节省计算资源从而故意设置的一个后门?高级文明既想利用这个后门来瞬间操控大量事务从而节省计算资源,同时又不想让我们发现这个后门,从而识破世界是虚拟的这一事实。
世界是真实的吗?第三段
1. 未发现外星文明:第五个疑似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是我们找不到外星文明。根据现有的物理学法则,一个星球要诞生出智慧文明虽然需要各种巧合撞在一起才行,但是整个宇宙的天体和星系实在太多,仅仅在银河系就有一千至四千亿颗恒星,由于恒星是能量的来源,太阳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所以如果按照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对银河系这些恒星周围的区域挨个进行扫描,完全有可能找出第二个智慧文明。但是非常遗憾,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找不到任何智慧文明。这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可能就是虚拟的,而要模拟一个智慧文明消耗的计算资源非常多,所以某种高级文明就只模拟了人类这个智慧文明,无法再模拟出第二个智慧文明?
2. 数学的完美性:第六个疑似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是我们的数学似乎太过于完美。因为我们在自然界发现的所有物理规律几乎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并且有时一些数学家也会感叹这些数学描述为何如此完美。如果我们的宇宙是真实的,那么必然会到处充满不完美之处,毕竟整个宇宙的熵值是在不停增加的,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就越大,世界的不完美之处就会越多。
量子世界与宇宙真实性的基础疑问
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几乎无法分辨现实和梦境,那么如何确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科学家们通常认为,若事物的性质在被观测前就已确定,该事物则被视作真实存在。例如一只苹果,即便无人观测,它也可以是绿色的。然而在量子世界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运行规则。最近,三位科学家因证明宇宙并非局部真实而荣获诺贝尔奖。倘若我们的世界并不真实,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
设想有安娜和卢克两人,分别位于太阳系的两端。此时从太阳系中心向他们各投掷一枚硬币,硬币在穿越太空时不断旋转。依据量子力学原理,其最终状态是完全随机的,无法提前预测。但当安娜测量自己的硬币为正面时,却能立刻确定卢克那边的硬币为反面。准确预言这样的结果连续二百次的概率是十的六十次方分之一,比整个太阳系中的原子数还要少。尽管安娜和卢克相隔数十亿公里,量子力学却预言安娜可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持续预测卢克的结果,仿佛两枚硬币间有心灵感应般的联系,此思想实验即爱因斯坦 - 波多尔斯基 - 罗森悖论(首次提及可简要解释:该悖论揭示了量子力学中一些看似违背常理的关联现象,对传统的物理实在观提出了挑战)。这看似不可思议,却是宇宙的运作方式。那么,究竟是什么能比光速还快?我们的现实结构又如何从可预测变为不可测的?
量子力学中的关键现象与概念探讨
在量子力学提出之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世界是确定的,即若掌握物理系统的某些性质,便可推算其过去与未来。然而,后来发现了量子纠缠现象:两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会保持神秘关联。想象制造一对纠缠粒子,让它们朝相反方向飞行,逐渐拉开距离后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另一个粒子的量子态也会立即确定。就像两只盒子里各有一颗黑石或白石,无论何时何地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就能立刻知晓另一只盒子里石头的颜色。这一现象已在几百公里的距离上得到验证,且测量反应的时间间隔不超过百亿分之一秒。若纠缠粒子确实在交换信息,其速度至少比光速快数千倍。
但这并非全部情况。就像站在秤上测量体重,科学家通过测量粒子了解其属性,可假如这些属性只有在测量时才得以确定,这意味着我们的宇宙不能同时满足局域性和真实性这两个条件,至少其中一个是错误的。在物理学中,真实意味着物体无论是否被观测都有确定的性质,即即便无人在场,一棵倒下的树依然会发出声响。而局域性表示物体只能受周围环境影响,且这种影响不能以超越光速的速度传递。
量子物理的部分现象呈现出不确定性,或者简单说表现得随机且不可预测。例如一个装有放射性原子的容器,通过称重观察衰变情况,一般能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大致的衰变原子数量,但无法确切知晓哪些原子会衰变。再如向狭窄双缝发射粒子,能预测后方屏幕上的干涉图样,却无法确切预知单个粒子的落点,哪怕是逐个发射粒子。量子物理中的部分现象看似具有完全的随机性,然而这究竟是其本质如此,还是由于我们所掌握信息不足所致?爱因斯坦曾认为量子纠缠并未违反实在性,而是量子力学尚不完整,他觉得这种纠缠背后应有尚未发现的隐藏变量。不过,三位科学家约翰·克劳泽、阿兰·阿斯佩和安东·塞林格证明了这种隐藏变量不存在,他们得出结论:纠缠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并没有任何确定的性质,因此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得知或预测这些性质。若宇宙并不真实,那我们究竟看到和体验的是什么?
基于晶体结构的现实理论阐释
一群洛杉矶的物理学家提出一种全新的现实理论,此理论基于周期性结构,也就是晶体。晶体不仅形状多样,维度也可不同,更神奇的是高维度晶体可投影出低维度结构,即准晶。物理学家们选取特定八维晶体并以特定角度投影到四维,推导出三维准晶体,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构成一切现实的基础结构。这种三维准晶体的基本构建单位是正四面体,其边长为普朗克长度,约是一个质子大小的十万亿分之一。形象地说,如果原子有空气般大小,普朗克长度就相当于一个质子的大小。更为奇特的是,依此理论,正四面体如同现实的三维像素,每个正四面体仅能存在于几种状态之一,且一个正四面体的状态决定了填满整个宇宙的其他正四面体的状态。但如果每个正四面体在某一时刻只能处于一种特定状态,那是谁或是什么决定了它应处于何种状态?全球各地的物理学家认为现实的本质是信息,那么信息又是什么呢?信息是通过符号传达的意义,而意义不过是比较或相对感知的能力,如果如此,比较和意义便需要选择,也就是说需要意识。就像我们在测量后才知道纠缠粒子的性质一样,意义或信息也只有在被感知或测量时才存在。若这一切都成立,那么现实也许就是意识的产物。
模拟假说的深度剖析
还有另一种关于我们存在的假说,即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波斯特罗姆提出的模拟假说,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生活在模拟现实中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若要证明身处模拟之中,该如何着手?首先假定创造模拟的硬件设备并非具备无限计算能力,否则我们将无法分辨现实和虚拟创造的世界。因为若硬件计算力无限,我们将察觉不到任何漏洞。因此,科学家们正尝试通过实验让这台理论上的有限计算机超载,以使模拟暴露出缺陷。同时,其他科学家正从不同角度寻找证据,毕竟所有计算硬件都会在运行的模拟现实中留下其存在的痕迹。例如,宇宙中的光速以不变速度存在于每一位观察者的视角下,且有无法超越的上限,这一现象至今无法被物理学合理解释,这或许暗示着构建模拟的计算机的某种特性。虽然我们不清楚这台计算机的样子与特性,但能确定若它每秒只能完成一个操作,其变量空间的内存大小将约为三十万公里。或许正因为光速限制,否则我们就可能在计算机完成编程之前到达另一个星系。
但这并非唯一表明我们可能身处模拟之中的迹象。电影或电子游戏常以角色视角展示画面和音效,这些纯粹是为观众或玩家服务,并非为角色所需。同样,若接受模拟假说,意识的存在就有了明确意义。意识是一种由五感构成的主观界面,它本身不符合自然法则,也没有哲学或科学依据来解释其产生的必要性及进化优势,似乎其主要作用仅是为了体验。由于这种体验代价高昂,它可能是为某个观察者或玩家而存在。若有一天人类能创造出具有意识的模拟生命,那我们处于模拟现实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已成功模拟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他们认为既然如今能模拟原子核,也许二三十年后就能模拟分子,五十年后能模拟几厘米大小的物体,若这一进展持续,百年后人类甚至可能模拟出人脑。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确实生活在模拟之中,我们虽拥有自由意志,但或许有人只是想观察我们在无特定指示下的行动与结果。也许我们所感受的漫长岁月对模拟的创造者而言不过短短几分钟。然而基于游戏角色意识远超出当前科技的能力,这一切目前都还只是推测与探讨的范畴,尚未有确凿定论,我们应秉持科学的怀疑精神去理性思考这些观点。
量子纠缠证明了世界的非局域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实在性,以下是具体阐述:
非局域性
- 概念: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局域性原理限制,即一个物体只能直接影响其周围事物,影响传播速度不超光速。但量子纠缠中,处于纠缠态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不受距离限制,测量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即使它们相隔甚远,这种超距作用超越了经典物理的局域性.
- 实验验证:如贝尔不等式实验,科学家通过对纠缠粒子对的测量,发现测量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有力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即量子世界中存在着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超距关联.
非实在性
- 概念:在量子纠缠中,纠缠态的粒子在测量前不具有确定属性,其属性只有在测量时才会确定下来。这与经典物理中物体具有确定的实在属性不同,挑战了传统的实体-属性实在性观念.
- 举例说明:对于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测量前它们的自旋等属性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只有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另一个粒子的相应属性才会瞬间确定,而在测量之前,无法确切地说粒子具有何种确定的自旋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被用于探讨世界非实在性的观点和相关证明:
量子力学相关
- 量子纠缠:在量子纠缠中,处于纠缠态的粒子间存在超越空间距离的瞬间关联,且在测量前其属性不确定。如EpR实验,两个纠缠粒子分开后,对其一测量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状态,测量前粒子自旋方向等属性不确定,体现了非实在性.
-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微观世界里,该原理表明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与宏观世界经验不同,暗示微观世界规则与我们认知的现实世界有别,从微观层面质疑了世界的实在性.
思想实验
- 缸中之脑:设想大脑被置于营养液中,由计算机向其传输感觉信号,使其产生身处现实世界的幻觉。从理论上讲,大脑无法分辨接收的是虚拟信号还是真实世界的信号,由此质疑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 庄周梦蝶:庄周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由此对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产生疑问,进而质疑世界的真实性.
哲学观点
-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如“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事物无常,无固定不变本质,人们所认为的自我也是幻觉,世界由感知和观念创造.
-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和感知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人赋予的,而非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
认知局限
人类的感官只能感知有限范围和信息,无法直接感知微观量子现象和宇宙全貌,所认识的世界是基于不完整信息构建的,因此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可能并非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
世界本来就是从虚无混沌中,以数学为地基创造的逻辑三洽依附贴合的结构体(简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