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3) (第2/2页)
这些综合起来,即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实际上正是经过大脑这个“加工厂”的加工,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完成由物质而精神,由感性而理性的那个认识的“飞跃”。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提炼”主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作者对事物(写作对象)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那一“飞跃”。准确地达到了对事物(写作对象)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了,完成了探寻事物(写作对象)本质特征的那一“飞跃”了,也就是“提炼”出了文章的“主题”
着名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提炼,能够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这个故事的素材是1940年后流传在河北西北部某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在一座靠近山区的小村庄里,“奶奶庙”中有一个神秘的“白仙姑”现身。据说她全身长满白毛,白天隐藏起来,夜晚才出来活动,并时常“显圣”。这位“白仙姑”曾经命令村民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供奉祭品,表示对她的敬意。如果有人不服从她的指示,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降临。由于害怕遭受不幸,村民们对她的话深信不疑,不敢有丝毫怠慢。后来,这个消息传播开来,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朝拜,使得这里的香火旺盛异常。即使八路军解放了这座村庄,但他们的工作仍然受到阻碍。有一次,村里举行选举会议,因为正值农历十五,竟然没有任何人参加(大家都忙着给“仙姑”供奉)。后来区干部和锄奸组长决定捉“鬼”,他们顺着踪迹一路追踪,一直追到了深山之中。经过一番艰难的搜索,终于在一个阴暗的山洞里找到了“白毛仙姑”和她的一个“小白毛”。原来,这位所谓的“白毛仙姑”竟然是村里一个佃农的女儿!当年,地主以“讨租”为借口,将她的父亲逼死,然后将她卖身为奴。她先是遭受了地主的奸污,接着又面临着谋害的危险。无奈之下,她只能在九年前逃离到深山中,靠着人们供奉给神仙的祭品来维持生计……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越传越远,变得越来越“奇特”。然而,由于当时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普遍存在迷信观念,因此对于这个故事,尤其是前半部分,往往会被过度渲染和描绘,使得情节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对于后半部分,则常常被轻轻带过,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这样一来,这个民间新出现的“传奇”在1944年传播到了延安,并引起了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关注。
一开始,许多人觉得这个故事荒诞离奇,缺乏积极意义,不值得一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开始转变看法,认为尽管故事情节荒诞,但正好可以将其视为“破除迷信”的好题材。毕竟,当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敬神拜鬼”等迷信行为,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更好地宣传“无神论”理念。接着,又有人提出,仅仅强调“破除迷信”可能还不够深刻,应该将“反迷信”与“反封建”这两个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最终,在反复讨论和研究后,大家意识到之前的观点虽然有一定深度,但仍未触及到故事的核心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那么,这个“传奇”故事的真正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能够说明、反映什么问题、什么道理呢?集中一句话,那就是;“旧社会把人通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你看,这个“主题”和事件的本来面目是多么契合!和事件的本质意义是多么一致啊!
显然,这个最后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的。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应“深”是我们对提炼“主题”的一个根本要求。所谓“深”,就是吃透事物,抓住“本质”。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易事。首先,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其表面现象所掩盖,无法轻易地直接观察到;其次,事物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全面把握。正如列宁所言:“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这种观点深刻地指出了认识“本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像追求“真理”一样,对“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很难做到绝对的完备与穷尽。因此,我们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思考力去剖析事物,力求揭示出更深刻、更真实的本质。《白毛女》的认识过程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它由“反迷信”到“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就经历了三“级”认识的深化。即使如此,也很难说这个“本质”就是“极限”“顶峰”了。人的认识总是要受到特定时代,特定物质基础和社会思潮的种种制约的。
从相对真理的“长河”、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可能提炼出四“级”、五“级”的本质来的。因此,提炼主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惨淡经营”,深挖、再深挖一点。我国古人所说的:“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一番来者”就是最先想到的主题。它往往是“陈言”,容易是“老一套”的、“一般化”的东西、“正语”,就好一点了,比较纯正、正确了,但不要就此止步、满足。还是要*停止不可用”。“精语\,就是精警,独到的“旨意”,这才算找到了好的主题。这就像吃核桃、板栗一样。要剥去三层皮方得\佳味”。如果不去“层层剥皮”,那就很难吃到“佳味”了。
总之,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反映了作者对他所表现的那一事物(写作对象)的“理性”的认识及评价。主题的深刻程度,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成正比的,没有认识的“飞跃”,没有思想的“升华”,就不会有富于思想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