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说说小话 (第2/2页)
以前刚知道王元身世的时候,穆氏就很是心疼他。母亲袁氏两嫁,但两任丈夫都去世得早,留她一个人把四五个孩子拉扯大,还让他们都成了家,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讲,穆氏是打心眼里佩服。
所以对她,穆氏没有任何的敌意,反而更多的是女人对女人的理解。
“好啦,我就先回去了,家里老末家的娃小些,平时都是我带得多,我先回去了,不然又来到处找我了。”袁氏说的来找她,是指她的小儿媳妇。
说着见她从口袋里掏出零零散散的零钱,还有两张十块的。
“这是买菜剩下的钱,俺大姐你到时候交给肖芳。”王元给了五十块钱,炸了两块钱的都没花,买了五块钱的苹果,买了二十块钱的肉,具体的消费情况,袁氏一五一十地讲了清楚。
穆氏摆摆头,“你这自己儿子,说这些干啥。”话虽如此,但袁氏了解肖芳的性格,是个对钱把控到极致的主儿,袁氏知道肖芳也肯定知道王元是给了自己五十块钱,这要是不说清楚,说不定下次吵架就会被肖芳翻出来当把柄怼。
想到这些,她便也明白事理,没必要。虽然大儿子目前出去拉货,确实赚钱了,她真心为他高兴,想到之前刚回来的时候,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自己是个女人,也帮不了太多,说不尽的心酸和内疚。
比起其他几个兄弟,袁氏跟大儿子王元一起经历的更多一些。从饥荒年走过来的人,母子俩的相依为命,是别人看大了解的沉默无言的默契。
怎么形容?就是不论妻子肖芳对母亲有多大的偏见,他都从来不说母亲一句不好、不对、不是,哪怕母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其他兄弟身上,他都似乎不介意。
外人眼里的王元老实,是他没有脾气,能承受肖芳的言语攻击;肖芳说他老实,是他从不与其他兄弟争抢和计较。
如果用懂事来形容一个孩子的听话,那王元就是。只是男孩终将长成男人,为了守护这份懂事,他用同等身份的不同表达来守护,那就是老实。
“懂事”反馈给的是母亲,“老实”看似反馈给的是所有人,但实际还是给母亲。只是这份表达,只有临他亲近的人才会发现。
把钱交代给了亲家,袁氏这才放下蒲扇准备离开了。见状,穆氏径直从刚买的梨袋里掏出两个递给袁氏,让她拿着吃。
袁氏假装客气了下,说留给小于旸吃,但经不住推脱,只好接下了。
看见袁氏跟自家儿子的在两个梨上的客气,她不由得有些心酸和尴尬,她不能想象一个老母亲还不敢随便吃自己亲儿子家买的梨。
到了这里穆氏才反应过来,儿子还是只有一个好。儿子多了责任也就越大,总归是不能人人都如愿,人人都能像分水果那般一碗水端平。这种事情没办法做到雨露均沾,多多少少总是会有些媳妇有意见,时间长了,情绪积攒,说爆发就爆发。
跟儿媳妇吵架是种难以想象的尴尬,两个女人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有些狠心的人,会直接赶婆婆走的也不在少数。
都说养儿防老,儿子多并不是保障,往往与之相反,是累赘,是额外的负担,是要操心一辈子的事。
儿子孝顺是一方面,很多时候更大程度上决定自己处境好坏的往往是儿媳妇的为人。心思好些的,待人就好,心思计较些的,三天小吵,五天大吵,不得安生。
这些婆媳关系,穆氏的身边并不少见。所以她也能十分理解袁氏的处境,很多事情自己也没办法感同身受,除却理解,更多的就是在女儿面前说些她的好话,与她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