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包拯封王 (第2/2页)
包拯面色一苦:“太后,包拯在皇上和太后面前,永远只是臣子。”
太后道:“包大人既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何以非要让皇上变动太祖法制,乱我赵家天下!”
包拯心中一阵无语。
他其实一直都清楚,变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顺风的,必然会阻碍重重。
若是这话从士大夫的嘴里说出来,他不会在意。
然而从太后嘴里说出来,要说他心里一点不心寒,那是骗人。
毕竟他为赵家已经做得够多的了!
“太后何出此言,臣一心为国,拳拳之心,天日可表。”
太后道:“哀家没有怀疑过你的忠心,只是无法理解,你何以要动太祖定下的国策,这不是要坏赵家的江山社稷,又是什么,哀家百思不得其解,想给你讨一个合理的说法。”
唉……
包拯暗暗叹气。
真心觉得累。
“臣若是没有猜错的话,太后想必已经去找过皇上。”
包拯说完,上下打量着太后的反应。
见太后只是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包拯就知道,太后在皇上那里碰壁了,心里反而有些高兴。
这就说明,皇上已有变法的意思了。
要不然的话,太后也没必要多此一举,来询问他这个臣子。
而且,太后在皇上那里只是听了一个囫囵的答案,没能全然理解变法的中宗旨。
面对太后,包拯不得不再此费口舌解释:“太后,臣之所以立主革故鼎新,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富国强兵,因为大宋疲敝已久,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太后道:“崇文抑武,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此乃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包卿何以如此胆大妄为,怂恿皇上违背太祖遗训,此乃大逆不道。”
包拯心中哭笑不得。
若换做是刘太后的话,兴许不会如此迂腐吧!
“太后,从古至今,就没有不变的法。”
“上古时期,刀耕火种,社会出于奴隶制度。”
“而社会发展至今,奴隶被解放。公天下也变成了家天下。”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选择。”
“文明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一个国家同样也在进步,凡事都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而非一味地守着祖宗之法。”
“并非崇文抑武之法不好,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宋的稳固和和平。”
“然而,崇文抑武的国策乃是出于政治需要,太祖皇帝不得不这么做。”
“可大宋发展至今,崇文抑武的弊端早已暴露无遗。”
“士大夫只知道贪图享乐,只知舞文弄墨。而军士一心报国,想为国效力,却空有满腔热血,被士大夫打压,看不到未来,斗志全无。”
“以至于,大宋常年被番邦小国欺凌而不敢做声。”
“今日大辽来索要岁币,明日高丽又犯我疆界。”
“满朝文武,却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
“我泱泱大宋,富甲天下,原本该万国来朝,却反而偏安一隅,仰人鼻息,这难道就是太后想看到的大宋江山么?”
太后听得一阵毛骨悚然,无言以对,良久才道:“可这也总比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强吧?”
包拯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五代十国之乱,乃因朝廷对地方丧失控制力,与今日之大宋不可同日而语。”
“今日之大宋,百姓安居乐业,军权牢牢掌握在陛下手中,政权稳固。地方想要犯上作乱,也没这个实力。”
太后道:“这不正因大宋一直贯彻崇文抑武之策么?”
“不错!”包拯接过话头,“可崇文抑武,也直接导致大宋强干弱枝,对外没有丝毫反抗力。”
“若继续推行,国中无人习武,无人参军,一旦辽国撕毁盟约,挥师南下,敢问太后,大宋将何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