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恢复武将兵权 (第2/2页)
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唐的灭亡,以及五代十战乱的深刻教训,使得大宋王朝非如此不可。
大宋自从太祖皇帝削去武将兵权之后,算是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也让大宋国祚延续至今。
这一事实足以证明,文人统兵有其可行性、合理性,也是必然性。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包拯想重新将兵权归还武将,怎能不引起众怒。
对赵祯而言,身为一国之君,只有牢牢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才能谋求发展壮大。
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让他深刻明白,武将就是个定时炸弹,难以掌控,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而文臣不同。
文臣贪图安逸,要的只是名声,没有武将那么大的野心。
只要给他们一点甜头,就足以让他们卖命了。
而在大宋文人的眼里,他们之所以群起攻击包拯,并不是真的完全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大宋朝,那是士大夫的天堂。
而包拯却要打破政治格局,让武将和他们平起平坐,那是想屁吃!
赵祯也有些坐不住了,脸上挤出僵硬的笑容。
这话也就是包拯说出来的,要是换了其他大臣,赵祯早就让他回老家种地去了,哪能容忍他在这里大放厥词,祸乱朝纲。
毕竟,包拯的用心,赵祯能深刻感受。
包拯想要的,无非就是想改变大宋弱兵的局面罢了。
要说他有其他不良动机,赵祯倒没这么想过。
这才是他没有翻脸的原因。
“包卿,士大夫当政,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也是大宋长治久安的根基。”
“包卿如今却想改弦更张,更改祖宗之法,岂非自取灭亡之道?”
群臣见皇上没有听取包拯意见的意思,悬着的心也落定了下来。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皇上太倚仗包拯,被包拯忽悠瘸了。
毕竟包拯是个不安于现状,喜欢折腾的人,动不动就要大改,唯恐天下不乱。
“陛下所言极是。”群臣纷纷附和道,“包拯一心想更改祖宗法制,其心可诛!”
包拯根本没有理会群臣的攻击,依旧坚持己见,试图说服皇上:
“陛下,臣之所以敢这么说,绝非信口雌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大宋想要崛起,和周边的强敌抗衡,这是唯一的途径。”
“大宋崇文抑武的国策,从短期来看,的确稳定了朝局。”
“然而若是从长远来看,崇文抑武,何尝不是亡国之道?”
包拯说得掷地有声。
“简直危言耸听,一派胡言!”群臣愤慨不已,这一次,他们是彻底上头了。
平时在包拯面前,他们忍气吞声也就罢了。
但这一次,包拯彻底触犯他们的底线了。
也不怕得罪包拯,毕竟包拯这是犯了众怒,彻底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
赵祯眉头也皱了起来,显得尤为困惑和不解:“包卿为何有此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