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76章 诸葛亮南征平孟获

第76章 诸葛亮南征平孟获 (第2/2页)

诸葛亮深知,孟获虽为一介武夫,但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若能收服孟获,南中地区便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于是,决定对孟获采取“七擒七纵”之策,以攻心为上,使其心悦诚服归降。

第一次交锋,诸葛亮派魏延引军出战,与孟获的军队在山谷中相遇。孟获见魏延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心中不禁有些忌惮。但他自恃勇猛,不甘示弱,便亲自上阵与魏延厮杀。两人你来我往,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这时,诸葛亮见时机已到,便挥动羽扇,发出信号。蜀军伏兵四起,将孟获的军队团团围住。孟获见状,心中大惊,他奋力拼杀,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但蜀军层层包围,如铜墙铁壁一般,根本无法突围。最终,孟获力竭被擒。

孟获被押到诸葛亮面前,他昂首挺胸,一脸不服气地说道:“我是中了你的诡计,才被你擒住的,若有本事,你放我回去,咱们再大战一场。”诸葛亮微微一笑,目光中透着温和与自信,说道:“好,我今日便放你回去,你整顿兵马,再来与我决战。”说罢,便命人松开孟获的绳索,放他离去。

孟获回到营中,心中十分懊恼。他出身南中部落,自幼在山林间长大,练就一身好武艺,曾带领部落多次击退外敌入侵,在南中威望极高,从未如此惨败,这让他深感耻辱。他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于是,重新整顿兵马,加强防御,准备与蜀军再次决战。

几天后,孟获主动出击,向蜀军发起进攻。诸葛亮早已料到他会来,便设下埋伏。孟获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蜀军再次将他们包围。孟获虽然奋力抵抗,但还是难逃被擒的命运。

第二次被擒,孟获依然不服气。他对诸葛亮说:“这次是我不小心,中了你的埋伏,不算本事。你若再放我回去,我定能将你击败。”诸葛亮见他如此倔强,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便再次放他回去。就这样,孟获一次次被擒,又一次次被放,前后共计七次。

在这七擒七纵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孟获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孟获虽为对手,但对诸葛亮的智谋由衷钦佩,每次被擒,他都能感受到诸葛亮对他的尊重,并非将他视为简单的阶下囚。而诸葛亮也欣赏孟获的勇猛和在当地的威望,深知此人若能真心归降,对南中的稳定意义重大。

第七次被擒时,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他跪在诸葛亮面前,泪流满面地说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见他真心归降,心中十分欣慰。他亲自将孟获扶起,说道:“公今服乎?”孟获连连点头,说道:“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收服孟获后,诸葛亮并没有对南中地区进行残酷镇压,而是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以促进民族融合和地区稳定。他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让他们继续管理自己的部落。同时,从内地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帮助南中百姓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在文化方面,诸葛亮积极推广汉族文化,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深知南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虽有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在与孟获的交流中,他巧妙地提及汉族文化中“和为贵”“大一统”的理念,与南中部落信仰中和平、团结的元素相契合,让孟获等人心生认同。他还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一次部落庆典上,诸葛亮亲自出席。他看到部落战士们绘着神秘图腾,载歌载舞,心中感慨。他走上前,微笑着对孟获说:“这些图腾,皆是你们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与传承,与我汉族对天地、对先辈的敬重,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孟获听后,眼中满是感动,对诸葛亮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南中地区逐渐恢复和平与繁荣。百姓们安居乐业,对诸葛亮感恩戴德。南中地区也成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后方,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提供充足物资和兵源。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率领大军班师回朝。成都城内,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诸葛亮望着眼前热闹景象,心中却没有丝毫骄傲和自满。他深知,南征只是他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大业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

回到丞相府后,诸葛亮顾不上休息,便开始着手筹备北伐事宜。他一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提高士兵战斗力;一面派人出使东吴,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在北伐时受到东吴的牵制。同时,积极储备粮草,制造武器,为北伐做好充分准备。

从政治格局来看,南征的胜利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使得蜀汉政权内部更加团结,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上,南中地区的发展为蜀汉增添了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充实了国库。文化上,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为蜀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诸葛亮的精心筹备下,蜀汉的国力逐渐恢复,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显着提高。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上《出师表》,向刘禅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志向。随后,亲率大军,离开成都,踏上北伐中原的征程。

从此,蜀汉的命运与诸葛亮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他的传奇故事,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传颂不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