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花妖小桂 > 第230章 唐卡与汉画

第230章 唐卡与汉画 (第2/2页)

一旁的小桂和莫珺同样心中暗想:“嗯,当初将分药材制药的关键步骤交托给这兄弟俩,果真是明智之举。毕竟他们经历过唐卡绘画这般精细活儿的磨练,其专注力绝非寻常之人所能比拟的。这份难能可贵的耐心与静心,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藏地上,尽管未曾出现过供奉孔夫子的传统,亦不存在着私塾、学堂以及学院之类供人们求学问道之所,就连那象征着仕途进阶的科举考试也难觅其踪。然而,就在那些庄严肃穆的寺庙之中,却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宝藏,同时还有着如同明灯一般指引众人前行的良师——佛陀。他们通过各式各样独特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谆谆教诲与精心培养。

这些方式或如春风拂面般轻柔细腻,于潜移默化之间将智慧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纯净的心田;又似雷霆万钧之势,以震撼心灵之法让孩子们深刻领悟世间真理。无论是深入浅出的讲解经文教义,还是亲身示范禅定修行之道,僧侣们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只为能让这些年轻的灵魂得以茁壮成长。

正因如此,在藏地这片土地之上,僧侣们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而寺庙更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人们对于那些具有高深见识和渊博学识之人充满敬意,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会受到敬仰与尊崇。这种尊重并非仅仅源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本身,更在于他们能够运用所学去启迪他人、造福众生。

夜晚,月光如水洒落在帐篷外,照亮了莫珺和多吉师徒二人的身影。此时,正是莫珺专门为多吉授课的时间。

莫珺轻声问道:“多吉啊,对于朗杰桑杰兄弟曾经在寺庙出家,学习唐卡绘画以及其他各种知识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多吉听到这个问题,脸上立刻绽放出欣喜的笑容,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他激动地回答道:“师傅,我真的非常羡慕两位哥哥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去出家学习,还掌握了那么多厉害的本领!不过,我现在能跟着您还有师父一起学习,同样也收获满满呢!我想,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机缘吧,所以没必要强求一定要跟他们学得一模一样才行呀。”

莫珺微笑着点了点头,对多吉的回答表示满意。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你说得没错,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世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咱们可千万不能去嘲笑别人的短处,同时也不应该过分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哦。而是要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并努力汲取过来弥补自身的短板。无论是在汉人居住的地方,还是在这片广袤的藏地上,人们向来都是尊敬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本领的人的。只要你肯用心去学习、去成长,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备受敬重的人。”

多吉听得十分认真,不住地点头,表示完全理解并认同莫珺所说的话。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会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学问和技艺,绝不辜负师傅的期望与教诲。

第二天,莫珺和小桂叫住了朗杰和桑杰兄弟,让他们把采摘整理的药材给画下来,然后整理成册。莫珺也教了二人汉族人的画法,让二人借鉴其中可用的部分来创作属于自己的画作。

“今天我给你讲讲我们汉族的绘画。我们画画,最讲究的就是笔墨。笔锋怎么运,墨色怎么变,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比如中锋运笔,画出来的线条就像人的脊梁,挺拔有力;侧锋呢,就显得粗犷,适合表现山石的纹理。还有藏锋和露锋,藏锋沉着含蓄,露锋则锋芒毕露,每一笔都有情绪在里面。

线条也很关键,我们有个说法叫‘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细如游丝,适合画飘逸的衣带;铁线描笔力刚劲,适合画坚硬的山石。就像你们唐卡里的线条,每一笔都有它的道理。

说到颜色,我们讲究‘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的变化,有时候只用墨色就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还有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立体感。比如画山水,远处的山用淡墨渲染,近处的山用浓墨,就显得有远有近了。

我们中国画分两种风格,一种是工笔,一种是写意。工笔就像你们唐卡,一笔一画,严谨细致;写意则更注重意境和情绪,用笔自由,有时候一笔就能画出一片山川。

我希望你们能借鉴不同画风的技法,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最终形成你们自己的风格。平时可以多多练习。”

兄弟二人见了汉族绘画的技法,果然和他们是不同的。他们也纷纷点头,表示很受益,会好好学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