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红楼白话版 >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1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1 (第2/2页)

门上悬着一块匾额,写着“智通寺”三字。

门旁还有一副陈旧破损的对联,上书: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后暗自思忖:

“这两句话虽然词句简单,却蕴含深意。”

“我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刹,从未见过如此言辞。”

“想必其中大有深意,何不进去探个究竟?”

于是便迈步进入庙内。

庙中寂寥冷清,只有一位年迈的老僧正在煮粥。

雨村见状,心中不以为意,便向老僧询问对联的来历。

不料,这老僧既耳聋又昏聩,牙齿脱落,说话舌头不清,答非所问。

雨村十分失望,索性离开庙宇,打算到附近的村中酒肆喝几杯酒助兴。

走到酒肆门口,忽见座中一人起身大笑,迎了上来,口中说道:

“奇遇,真是奇遇!”

雨村定睛一看,竟是旧日在都城做古董买卖的冷子兴。

雨村早就佩服冷子兴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而冷子兴也仰慕雨村的文才,因此两人十分投缘,交情深厚。

雨村笑问:

“老兄何时到此?我竟毫不知情,今日相遇,真是巧合啊!”

冷子兴答道:

“去年年底到家,如今打算再入都城。”

“路过此地,顺便拜访一位朋友,朋友留我多住了几日。我闲来无事,今日出来散步,没想到能遇见老兄!”

二人言谈甚欢,冷子兴便邀雨村同席,叫店家另备酒菜,共叙别后之事。

闲谈间,雨村问道:

“都城里最近可有什么新闻?”

冷子兴笑道:

“倒没什么大事,不过贵同宗家却出了一件趣闻。”

雨村好奇道:

“我族中并无人在都城,如何说起?”

冷子兴笑道:

“你们同姓,自然算是同宗一族了。”

雨村又问:

“是哪一家?”

冷子兴答道:

“便是荣国府贾府中出了些事情,算不算玷辱先生的门楣?”

雨村笑道:

“原来是他们家。”

“说起来,我这一支虽与荣国府同谱,但人丁兴旺,支派繁盛,分布各地,实难追溯具体亲缘。”

“况且荣国府声名显赫,我们乡间小门小户岂敢攀附?”

“如今更是疏远难认了。”

冷子兴叹道:

“老先生此言差矣。”

“如今宁国府、荣国府两家,也早已不复昔日的风光了。”

雨村惊讶道:

“昔日宁、荣二府人丁兴旺,如何落到这般田地?”

冷子兴答道:

“正是如此!说来话长。”

雨村回忆道:

“去年我到金陵游览六朝古迹,路过石头城,从宁、荣两府旧宅门前经过。”

“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两府大门紧挨,占了大半条街。”

“虽然门前冷冷清清,但隔着围墙一望,里面的厅堂楼阁仍然高大雄伟,花园里的树木假山也绿意盎然,一派蓬勃生机,哪里像衰败之家?”

冷子兴笑道:

“亏您是进士出身,却如此不通!”

“古人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宁、荣二府虽然远不如从前兴盛,但相比普通人家,依然气派非常。”

“然而,问题不在外表,而在内里。”

“两府如今人口繁多,事务繁杂,上上下下的主人仆人都惯于享受安逸奢华,却无一人精于打理家事。”

“日常开销奢侈无度,却不知量入为出。”

“表面看虽未倒塌,但实际上家底早已捉襟见肘。”

“更要命的是,富贵之家本该诗礼传家,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

雨村听后大为惊讶,说道:

“这样世代书香的家族,怎会子孙不肖?”

“宁、荣两府我不知,但他们家向来最擅教育子弟,何以至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