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 (第2/2页)
你愿意不愿意呢?”
宝钗严肃地对母亲说:
“妈妈这话就说错了。
女孩儿家的终身大事是由父母做主的。
如今我父亲不在了,妈妈应该做主;
再不然,问问哥哥;怎么能来问我呢?”
所以薛姨妈更加疼爱她,说她虽然从小娇生惯养,但生来贞洁文静,因此,在她面前反而不再提起宝玉的事了。
宝钗自从听了这话,自然就更不提起“宝玉”这两个字了。
现在虽然听说宝玉丢了玉,心里也很惊讶,但也不好问,只能听别人说,好像这件事和自己无关似的。
只有薛姨妈派丫头过来问了好几次消息,因为她自己的儿子薛蟠的事情让她操心,只等哥哥进京,就好为薛蟠摆脱罪名;
又知道元妃已经去世,虽然贾府里忙乱,但凤姐身体好了,出来料理家事,也就把贾家的事情放下了。
最苦恼的就是袭人,虽然在宝玉面前低声下气地服侍劝慰,但宝玉就是不明白,袭人只有在心里暗暗着急。
过了几天,元妃的灵柩停放在寝庙,贾母等人去送殡了几天。
哪知道宝玉一天比一天痴呆,不发烧,也不疼痛,只是吃不像吃,睡不像睡,甚至说话都没有条理。
袭人、麝月等人更加慌张了,向凤姐回过好几次。
凤姐不时过来看看,起初以为他是因为找不到玉生气,现在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只好天天请医生诊治。
煎了好几剂药吃下去,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等到问他哪里不舒服,宝玉也不说。
直到元妃的丧事办完,贾母惦记着宝玉,亲自到园子里去看望他。
王夫人也跟着过来了。
袭人等人赶忙叫宝玉去迎接请安。
宝玉虽然病着,但每天还是会起床活动。
今天叫他去接贾母,他依然请安,只是袭人在旁边扶着他、指点他。
贾母见了,说道:
“我的儿,我还以为你病得怎么样了呢,所以过来看看你。
现在看你还是老样子,我的心也放下不少。”
王夫人自然也放心了些。
但宝玉并不回答,只是嘻嘻地笑。
贾母等人进屋坐下,问他话,袭人教一句,他说一句,和往常大不一样,简直像个傻子。
贾母越看越怀疑,便说:
“我刚进来看的时候,没看出有什么病,现在仔细一瞧,这病可不轻,简直是神魂失散的样子。
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的病呢?”
王夫人知道事情瞒不住了,又看看袭人可怜的样子,只好按照宝玉之前说的,把他去南安王府听戏时丢玉的事情,悄悄地告诉了贾母一遍。
心里也很忐忑,生怕贾母着急,还说:
“现在已经派人在四处寻找了,求签问卦都说在当铺里找,应该能找得到的。”
贾母听了,急得站起来,眼泪直流,说道:
“这块玉怎么能丢呢!
你们太不懂事了!
难道老爷也不管这事吗?”
王夫人知道贾母生气了,叫袭人等人跪下,自己也收起笑容,低头回禀道:
“媳妇怕老太太着急,老爷生气,都没敢回禀。”
贾母叹道:
“这是宝玉的命根子。
因为丢了玉,所以他才这么失魂落魄的。
这还了得!况且这玉全城的人都知道,谁捡了去,能那么容易就叫你们找出来吗?
快去叫人请老爷,我要和他说。”
当时,吓得王夫人、袭人等人都哀求道:
“老太太您一生气,回头老爷更生气了。
现在宝玉病着,交给我们拼命去找就是了。”
贾母说道:
“你们怕老爷生气,有我呢!”
便叫麝月派人去请老爷,不一会儿,传回话来说:
“老爷出去谢客了。”
贾母说道:
“不用他也可以。
你们就说我说的,暂且也不用责罚下人,我叫琏儿来,写个赏格,挂在前几天宝玉经过的地方,就说有人捡到玉送来的,情愿给一万两银子;
要是有人知道谁捡了玉,通风报信找到玉的,给五千两银子。
如果真的找到了,可不能吝惜银子。
这么一找,说不定就找出来了。
要是只靠咱们家这几个人找,找一辈子也找不到!”
王夫人也不敢直说什么。
贾母传话给贾琏,让他赶紧去办。
贾母又让人:
“把宝玉用的东西都搬到我那里去,只派袭人、秋纹跟过来,其他人还留在园子里看屋子。”
宝玉听了,始终不说话,只是傻笑。
贾母便带着宝玉起身,袭人等人搀扶着他出了园子。
回到自己房间,贾母让王夫人坐下,看着人收拾里间屋子安置好,便对王夫人说:
“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我是觉得园子里人少,怡红院里的花树忽枯忽开,有些奇怪。
以前靠着一块玉能驱除邪祟,现在玉丢了,我担心邪气容易侵入,所以把他带过来和我一起住。
这几天也别让他出去,医生来了就在这里看病。”
王夫人听了,便接着说:
“老太太想得自然是对的。
现在宝玉和老太太住在一起,老太太福气大,什么邪气都能压住。”
贾母道:
“什么福气!不过是我屋里干净些,经书也多,可以念念经,定定心神。
你问问宝玉,好不好?”
那宝玉被问,只是笑。
袭人让他说“好”,宝玉也就说“好”。
王夫人见了这副样子,不禁落下泪来,但在贾母面前,又不敢出声。
贾母知道王夫人着急,便说:
“你回去吧,这里有我来照顾他。
晚上老爷回来,告诉他不必来见我,也不许他说什么。
王夫人走后,贾母让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照药方给宝玉吃了,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贾政当晚回家,在车里听到路上有人说:
“人要发财,其实也挺容易的。”
另一个人问:“怎么这么说呢?”
这个人又道:
“今天听说荣府里丢了什么少爷的玉,还贴着招帖儿呢,上头写着玉的大小、式样、颜色,说要是有人捡到送去,就给一万两银子,通风报信的还给五千两呢。”
贾政虽然没听得十分真切,但心里很诧异,急忙赶回家,就问门口的人这件事。
门口的人回禀道:
“奴才之前也不知道,今儿晌午,琏二爷传出老太太的话,派人去贴招帖儿,奴才才知道的。”
贾政听了,叹气道:“家道该当衰败,偏偏生了这么个孽障!
他刚出生的时候,满街都是谣言,过了十几年,好不容易稍微好了些。
这会子又大张旗鼓地悬赏找玉,像什么话呢!”
说着,急忙走进内室去问王夫人。王夫人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
贾政知道这是老太太的主意,又不敢违抗,只能抱怨王夫人几句。
又走出来,让人瞒着老太太,背地里把招帖儿揭下来。
哪知道早就有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把招帖儿揭走了。
过了些日子,竟然有人来到荣府门口,声称是送玉来的。
府里的下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就说:
“拿来吧,我给你进去通报。”
那人便从怀里掏出赏格,指着给门口的人看,说道:
“这不是你们府上的帖子吗,上面写明了送玉来的给一万两银子。
二太爷,你们这会儿看我穷,等我得了银子,可就是个财主了。
别这么爱答不理的!”
门口的人听他口气强硬,就说:
“你好歹给我瞧一眼,我好进去通报。”
那人一开始不肯,后来听人说得有理,便掏出那块玉,托在手掌上扬了扬,说道:
“这是不是?”
众家人平时都在外面当差,只听说过有玉,却不常见,今天才见到玉的模样。
急忙跑到里面,像抢着报信一样。那天贾政、贾赦出门去了,只有贾琏在家。
众人回明情况,贾琏还仔细询问:
“真的假的?”
门口的人说:
“亲眼所见,只是他不给奴才,非要见主子,一手交银,一手交玉。”
贾琏也很高兴,急忙去禀告王夫人,接着又回明了贾母。
把个袭人高兴得合起手掌念佛。贾母没有改变主意,连连说道:
“快叫琏儿请那人到书房里坐下,把玉取来看看,要是真的,马上给他银子。”
贾琏依照吩咐,请那人进来,把他当作客人招待,用好话感谢他说:
“要借这块玉送到里面,等主人看过,答谢的银子一分都不会少你的。”
那人只好把一个红绸子包递过去。
贾琏打开一看,可不就是那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吗?
贾琏平时原本不太在意这些,今天倒要仔细看看,看了半天,上面的字也好像能认得出来,什么“除邪祟”之类的。
贾琏看了,喜出望外,便叫家人伺候着,赶忙把玉送去给贾母、王夫人辨认。
这一下子惊动了全家的人,都等着争着看。
凤姐见贾琏进来,便劈手把玉夺过去,不敢先看,直接送到贾母手里。
贾琏笑道:“就这么点儿事,还不让我去献功呢!”
贾母打开一看,只见这玉比之前昏暗了许多。
一面用手擦拭,鸳鸯拿来眼镜戴上一看,说道:
“奇怪!这块玉看着倒是那块,可怎么把之前的宝光都弄丢了呢?”
王夫人看了一会儿,也认不出来,就叫凤姐过来看看。
凤姐看了说:
“模样倒是像,只是颜色不太对劲。
不如叫宝兄弟自己看看,他肯定就知道了。”
袭人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未必是原来那块玉,只是盼玉盼得太心切了,也不敢说这玉不像。
凤姐于是从贾母手中接过玉,和袭人一起拿给宝玉看。
这时,宝玉刚睡醒。
凤姐告诉他:
“你的玉找到了。”
宝玉睡眼惺忪,接过玉来,看都没看,就往地上一扔,说道:
“你们又来哄我了!”
说完,只是冷笑。
凤姐连忙把玉拾起来,说道:
“这可奇怪了,你还没看,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你的玉呢?”
宝玉也不回答,只管笑。
王夫人也走进屋里,看到他这样,便说道:
“这不用说了。
他那块玉本来就是从胎里带来的古怪东西,他自然心里有数。
想来这块玉肯定是有人看到招帖儿,照着样子做的。”
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
贾琏在外面屋里听到这话,便说道:
“既然不是真的,快拿来给我,我去问问他,他竟敢拿这种事来糊弄人!”
贾母喝止道:
“琏儿,把玉还给他,让他走吧。
那也是穷得没办法的人,看到我们家出了这事,就想赚几个钱,也是情有可原。
如今白白花了钱,弄了这么个东西,又被咱们认出来了。
依我看,别为难他,把玉还给他,就说不是我们的,再赏给他几两银子。
外头的人知道咱们不刁难人,才肯一有消息就把玉送来。
要是为难了这个人,就算真有玉,别人也不敢拿来了。”
贾琏答应着出去了。
那人还在等着,等了半天不见人来,正在心里发虚,只见贾琏气呼呼地走出来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