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红楼白话版!
话说那两个尼姑领着芳官等人走了以后,王夫人就前往贾母那里去请安。
见贾母心情愉悦,便趁机回禀道:
“宝玉屋里有个叫晴雯的丫头,她也已经长大了,而且这一年来,总是疾病缠身。
我常见她比别的丫头格外淘气,还懒。
前些日子又病倒了十几天,请大夫来看,说是得了女儿痨,所以我赶忙让她离开了。
要是她病好了也不用再叫她进府里来了,赏给她家里,让她嫁人算了。
还有那几个学唱戏的女孩子,我也做主把她们放出去了。
一来她们都会唱戏,说话口无遮拦,只会瞎说,府里的女孩儿们听了怎么能行呢?
二来她们既然唱了这么久的戏,白白放她们走也是应该的。
况且府里丫头也太多了,如果说不够用,再挑选几个来就是了。”
贾母听了,点了点头说:
“这倒在理,我也正想着这事呢。
只是晴雯那丫头我看她很不错啊,怎么就这样了。
我觉得这些丫头里,论模样、利落劲儿、言谈和针线活,大多都比不上她,将来也就只有她还能好好地给宝玉使唤。
谁知道她竟变成这样了。”
王夫人笑着说:
“老太太挑中的人原本是没错的。
只怕是她命里没福气,所以才得了这个病。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而且有本事的人,难免就有些调皮。
老太太什么没经历过呀。三年前,我就开始留意这件事了。
一开始就看中了她,我便留心观察。
冷眼瞧去,她各方面虽然都比别人强,只是不太稳重。
要说稳重又知大礼,那还是袭人第一。
虽说娶妻要贤德,纳妾要美貌,但还是性情温和、举止稳重的更好些。
就说袭人吧,模样虽然比晴雯稍差一点,但放在房里,也算是一等一、二等的了。
而且她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来没有迎合着宝玉淘气过。
凡是宝玉特别胡闹的事,她只有拼命劝阻。
因此我观察了她两年,确定没错了,就悄悄地把她原本丫头那份月钱停了,从我的月例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给她。
只是让她自己知道,好更加小心,学好罢了。
之所以不挑明了说,一是宝玉年纪还小,老爷知道了恐怕会说这耽误了他读书;
二是怕宝玉知道袭人是我看重的人,就不敢劝他、说他了,反倒会更加任性。
所以直到今天,才回禀老太太。”
贾母听了,笑着说:
“原来是这样,这样更好了。
袭人本来从小就不爱说话,我还以为她是个没嘴的葫芦呢。
既然你这么了解她,肯定不会有大差错的。
而且你不跟宝玉明说这件事的主意更好。
大家都别提这事了,心里知道就行了。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人。
我也不明白,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别的淘气倒也正常,可他就喜欢和丫头们亲近,真是让人难懂。
我为此也很担心,常常暗中观察他。
他总和丫头们闹,我想他是长大了,懂男女之事了,所以才爱和她们亲近。
可仔细试探之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这不是很奇怪吗!
说不定他原本就是个丫头,投错胎了呢?”
说着,大家都笑了。
王夫人又回禀了今天贾政如何夸奖宝玉他们,又如何带他们去游玩,贾母听了,更加高兴。
不一会儿,只见迎春梳妆打扮好了前来告辞离开。
凤姐也来请安,伺候着吃过早饭,又说笑了一阵。贾母午休之后,王夫人便叫来了凤姐,问她配的丸药有没有弄好。
凤姐说:
“还没有呢,现在还在吃汤药。
太太放心,我已经好多了。”
王夫人见她精神恢复了,也就信了。
接着王夫人告诉凤姐撵走晴雯等人的事,又说:
“怎么宝丫头私自回家去睡了,你们都不知道?
前些日子我顺路去查了查。
谁知兰小子新进来的那个奶妈也十分妖娆轻浮,我不喜欢她。
我也跟你嫂子说了,不行就让她自己走。
况且兰小子也大了,不需要奶妈了。
我还问你嫂子:
‘宝丫头出去,你难道不知道吗?’
她说是告诉过她的,不过两三天,等你姨妈病好了就回来。
你姨妈其实也没什么大病,不过就是咳嗽腰疼,年年如此。
她这次回去肯定有原因,是不是有人得罪她了?
那孩子心思重,亲戚们在一起住一场,可别得罪了人,反倒不好了。”
凤姐笑着说:
“谁会好好地得罪她呀?
她们天天在园子里,也就是她们那一群姊妹在一起。”
王夫人说:
“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像个傻子似的,从来没个忌讳,高兴了就信口胡说,也有可能啊。”
凤姐说:
“这可真是太太您太操心了。
要说他出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倒像个傻子;
可要是让他在这些姊妹们跟前,甚至大小丫头们跟前,他最懂得谦让,又怕得罪了人,根本不会有人恼他的。
我想薛妹妹这次回去,想必是因为前些日子搜检众丫头东西的缘故。
她自然是觉得园子里信不过人才搜检的,她又是亲戚,身边也有丫头、婆子,我们又不好去搜检她的东西,她恐怕是怕我们怀疑她,所以多了这个心思,自己回避了。
这也是应该避避嫌疑的。”
王夫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低头想了想,就派人请了宝钗来,解释了前些日子的事,好消除她的疑虑,还让她照旧搬进来住。
宝钗陪着笑说:
“我原本就想早点出去的,只是姨娘您有许多大事要忙,所以不便来说。
碰巧前些日子我妈又病了,家里两个靠得住的女人也病着,所以我就趁机出去了。
姨娘今天既然已经知道了,我正好把道理说明白,就从今天起告辞,好搬东西。”
王夫人和凤姐都笑着说:
“你太固执了。还是正经搬进来好,别因为这点小事,反倒疏远了亲戚。”
宝钗笑着说:
“这话可就说不通了,我出去可没什么别的原因。
我是因为我妈近来精神比以前差多了,而且晚上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家里就我一个能帮忙的。
二来如今我哥哥眼看就要娶嫂子了,好多针线活计,还有家里一切要用的器皿,都还没准备齐全,我也得帮着我妈去料理料理。
姨娘和凤姐姐都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我可不是在撒谎。
三来自从我在园子里住,东南上的小角门就一直开着,原本是为了我进出方便。
保不准那些进出的人就图个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要是从那里出了什么事,岂不是两边都没脸面。
而且我进园子里来住,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前些年大家年纪都小,家里也没什么事,在外面住着还不如进来,姊妹们在一起,要么做做针线活,要么开开玩笑,都比在外面闷坐着好。
如今大家都长大了,也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
况且姨娘这边这些年总是遇到不顺心的事,这园子又太大,一时照顾不到,就会出问题,少几个人,就能少操些心。
所以今天不但我执意要走,还要劝姨娘,如今该裁减的就裁减些,也不会失了大家的体统。
依我看,园子里这一项费用,也可以免了,不能总拿以前的情况来说。
姨娘您深知我们家以前的情况,难道我们当初也是这么冷清的吗?”
凤姐听了这番话,便对王夫人笑着说:
“依我说,就不必勉强她了。”
王夫人点了点头说:
“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就随你便吧。”
正说着话,只见宝玉等人回来了,说他父亲还没散席,怕天黑了,所以先让他们回来了。
王夫人忙问:
“今天有没有出丑?”
宝玉笑着说:
“不但没出丑,还带回好多东西呢。”
接着,就有老婆子们从二门上小厮手里接了东西进来。
王夫人一看,只见有三把扇子,三个扇坠,六匣笔墨,三串香珠,三个玉绦环。宝玉说:
“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份。”
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说道:
“这是庆国公单独送给我的。”
王夫人又问了在席上都有什么人,作了什么诗词之类的话,问完后,只让人拿着宝玉的那一份,和宝玉、贾兰、贾环一起,前来见贾母。
贾母看了,非常高兴,免不了又问了些话。
无奈宝玉一心记挂着晴雯,回答完贾母的话后,就说:
“骑马颠着了,骨头疼。”
贾母便说:
“快回房去,换了衣服,活动活动就好了,不许躺着。”
宝玉听了,赶忙进园子里去了。
当时麝月、秋纹已经带了两个丫头在等着,见宝玉向贾母告了辞出来,秋纹便拿起笔墨,一起跟着宝玉进园。
宝玉嘴里直喊“好热!”,一边走,一边就摘下帽子,解开衣带,把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月拿着,他只穿着一件松花绫子夹袄,夹袄里面露出像血点一样红的裤子来。
秋纹见这条红裤子是晴雯亲手做的针线活,便感叹道:
“这条裤子以后收起来吧,真是东西还在,人却没了!”
麝月也赶忙笑着说:
“这是晴雯做的针线。”
又感叹道:“真是物在人亡啊!”
秋纹拉了拉麝月,笑着说:
“这条裤子配着松花色的袄儿、石青的靴子,更显出这青黑色的头发,雪白的脸了。”
宝玉在前面,装作没听见,又走了两步,便停下来道:
“我想自己走一走,这样行吗?”
麝月说:“大白天的,还怕什么?还能把你丢了不成!”
于是让两个小丫头跟着,说:“我们送了这些东西就回来。”
宝玉说:“好姐姐,等我一会儿再去。”
麝月说:
“我们去了就来。
我们两个人手里都拿着东西,倒像摆执事的,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像什么样子!”
宝玉听了,正合心意,便让她俩去了。
他便带着两个小丫头走到一块石头后面,也没做别的,只问她俩:
“自从我走了以后,你袭人姐姐派人去看晴雯姐姐了吗?”
一个小丫头回答说:“派宋妈去看了。”
宝玉问:“回来说什么了?”
小丫头说:
“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整夜,今天早上,就闭上了眼,住了口,什么也不知道了,也出不了声了,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
宝玉忙问:
“一整夜叫的是谁?”
小丫头说:
“一整夜叫的是娘。”
宝玉擦着眼泪说:“还叫别人了吗?”
小丫头说:“没听见叫别人。”
宝玉说:“你糊涂!想必是没听清楚。”
旁边另一个小丫头最机灵,听宝玉这么说,便上来说:“她真是糊涂。”
又对宝玉说:“不但是我听得真切,我还亲自偷偷去看了呢。”
宝玉听了,忙问:“你怎么又亲自去看了?”
小丫头说:
“我因为想晴雯姐姐平日和别人不一样,对我们特别好。
如今她虽然受了委屈被赶出去了,我们没办法救她,就亲自去看看她,也不枉她平日疼我们一场。
就是让人知道了,回禀了太太,打我们一顿,我们也愿意。
所以我冒着挨打的风险,偷偷下去看了看。
谁知她一辈子聪明,到死也没变。
她因为觉得那些俗人没法说话,所以就闭着眼养神,见我去了,便睁开眼,拉着我的手问:‘宝玉哪去了?’我告诉了她实情。
她叹了口气说:
‘见不到了!’我就说:‘姐姐何不等他回来见一面,不就了了心愿了吗?’
她就笑着说:‘你们还不知道。
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大帝下命令让我去掌管花神。
我今天在未正二刻到任掌管花神,宝玉要到未正三刻才到家,就差一刻的工夫,见不了面。
世上凡是该死的人,阎王勾取了魂魄过去,是派些小鬼来捉人的魂魄。
要是想迟延一时半刻,只要烧些纸钱,浇些浆饭,那些鬼只顾抢钱去了,该死的人就能多活些时候。
我如今是有天上的神仙来召唤,可不能耽搁时间。’
我听了这话,不太相信,等进到房里,留意看时辰表时,果然是未正二刻她咽了气,未正三刻就有人来叫我们,说你回来了。
这时间都对得上。”
宝玉忙说:
“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
这本来就是有的,不但花有一个神,一种花还有一位神,另外还有总花神。
但不知道她是去做总花神了,还是只管一种花的神?”
这丫头听了,一时编不出来。
恰好这时是八月,园子里池塘上的芙蓉花正开着。
这丫头便灵机一动,赶忙回答说:
“我也问过她是管什么花的神,让她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奉。
她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然这么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以告诉宝玉一个人。
除了他之外,要是泄露了天机,五雷就会轰顶。’
她就告诉我说,她就是专门管这芙蓉花的。”
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觉得奇怪,反而由悲转喜,指着芙蓉花笑着说:
“这花也只有这样的人去掌管才合适。
我早就料到她这样的人肯定会有一番事业的。
虽然她超脱了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了,可还是免不了伤感思念。”
又想:
“虽然临终没能见上一面,如今还是去她灵前拜一拜,也算尽了这五六年的情谊。”
想完,赶忙回到房中,又换了身衣服,只说去看黛玉,便一个人出了园子,往之前停放灵柩的地方走去,以为晴雯的灵柩还在那里。
谁知她哥嫂见她一咽气,就回禀了府里,想早点得到几两发送的例银。
王夫人听说后,就下令赏了十两烧埋银子,还说:
“立刻送到外面焚化了吧。得女儿痨死的,绝对不能留!”
她哥嫂听了这话,一边拿了银子,一边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到城外的化人场去烧了。
剩下的衣服、鞋子、簪子、耳环等,大约有三四百金的价值,她哥嫂自己收了,留着以后用。
二人把门锁上,一起送殡去了还没回来。
宝玉过来,扑了个空。
宝玉发愣,自己站了半天,没办法,只得又回到园子里。等回到房中,觉得十分无趣,便顺路来找黛玉。
偏偏黛玉不在房中,问她去哪了,丫鬟们回说:
“去宝姑娘那里了。”
宝玉又到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里的东西都搬得空空荡荡的,不觉大吃一惊。忽然看见一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
“这是怎么回事?”
老婆子说:
“宝姑娘出去了。
这里交给我们看着,还没搬完呢。
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过去,这也就快完了。
你老人家请出去吧,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从此你老人家也省得跑这一趟了。”
宝玉听了,发怔了半天,看着院子里的香藤异蔓,依旧是翠翠青青的,却忽然觉得比昨天凄凉了许多,更添了几分伤感。
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半天也没人来往,不像以前各处房里的丫鬟们不约而同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又俯身看那埭下的水,依旧是缓缓地流淌过去。
心里便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悲伤感慨了一番,忽然又想到:“走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人;
死了晴雯;
如今又走了宝钗、迎春虽然还没走,但连着几天也不见回来,而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
大概园子里的人,不久都要散了。
就算烦恼,也无济于事。
不如还是去找黛玉相伴一天,回来还是和袭人在一起,就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能同生共死的。”
想完,仍往潇湘馆来,偏偏黛玉还没回来。
宝玉想,也该出去送送才是,无奈不忍心再伤感,还是不去了,便又垂头丧气地回来。
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忽然看见王夫人的丫头进来找他说:
“老爷回来了,找你呢,又有了好题目。
快走,快走!”
宝玉听了,只得跟着出来。
到王夫人房中,他父亲已经出去了。
王夫人让人把宝玉送到书房中。
当时,贾政正和众幕友们谈论寻秋的美景,又说:
“快散席的时候,忽然谈到一件事,真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慷慨’这八个字都具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挽词。”
众幕宾听了,都赶忙请教是什么样的妙事。
贾政便说:
“当年有一位王爷,被封为恒王,出镇青州。
这恒王最喜欢女色,而且公事之余爱好习武,因此选了许多美女,天天练习武艺。
每次公事办完就接连开宴几天,让众美女练习战斗、立功等拔的事情。
他的姬妾中有个姓林排行第四的,姿色出众,而且武艺更为精湛,大家都称她为林四娘。
恒王对她最为得意,于是破格提拔林四娘统领众姬妾,又称呼她为‘姽婳将军’。”
众清客都称赞道:
“妙极了,真是神奇!竟然以‘姽婳’二字加上‘将军’,反而更觉得妩媚风流,真是绝世奇文啊!
想来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
贾政笑着说:
“话自然是这样说,但还有更奇特可叹的事情。”
众清客都惊讶地问道:
“不知下面还有什么奇事?”
贾政说:
“谁知道第二年,就有‘黄巾’‘赤眉’一类的流贼余党再次聚集,抢掠山左一带。
恒王认为这些流贼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不值得大动干戈,于是就率领轻骑前去围剿。
没想到贼众很有诡诈智谋,恒王两战都没有取胜,最终被众贼杀害。
于是青州城内的文武官员,个个都说‘王爷尚且不能取胜,我们又能怎样!’
就有了献出城池的打算。
林四娘得知了这个噩耗,就召集众女将,下令说:
‘我们都一直蒙受王爷的恩情,顶天立地,却不能报答他万分之一。
如今王爷为国事牺牲,我也应当为王爷献身。
你们有愿意跟随我的,马上和我一同去拼死一战;
有不愿意的,也趁早各自散去。’
众女将听她这么说,都齐声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一直杀到贼营。
贼众没有防备,被斩杀了几名首贼。
后来贼众见不过是几个女人,料想她们成不了大事,于是掉头反击,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人一个都没留下,成全了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
后来消息传到中都,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惊叹称奇的。
之后朝中自然又派人去剿灭贼寇,天兵一到,贼寇就化为乌有,这就不必详细说了。
只说林四娘这件事,各位听了,可敬佩不可敬佩?”
众幕友都赞叹道:
“实在可敬佩、可称奇!
确实是个好题目,大家确实应该作首挽词来纪念一下。”
说着,早有人取来了笔砚,按照贾政口中所说的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字,就写成了一篇短序,递给贾政看。
贾政说:
“不过如此。他们那边已经有了原序。
昨天又奉了恩旨,要核查前代以来,应该加以褒奖却被遗漏而没有奏请的各类人等,无论僧尼、乞丐还是妇女等人,只要有一件事值得嘉奖,就立即汇总履历送到礼部,以备奏请恩奖。
所以他们的原序也送到礼部去了。
大家听到这个新闻,所以都要作一首《姽婳词》,来铭记林四娘的忠义。”
众人听了,又都笑着说:
“这本来就应该如此。
只是更让人羡慕的是,本朝都是千古未有过的盛大恩典,实在是历代都比不上的,可以说‘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竟然说中了,如今正好应在本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