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红楼白话版 >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红楼白话版!

且说薛蟠听说柳湘莲逃走了,气才渐渐消了。

三五天之后,疼痛虽然痊愈了,可伤痕还没消退,他就只好装作生病在家,羞于见亲友。

转眼间就到了十月,因为各店铺里有些伙计要结算年账后回家,薛府少不得要在家里摆酒为他们饯行。

其中有一个叫张德辉的,年过六十,从小就在薛家的当铺里负责总管事务,家里也有二三千两银子的家业。

今年他也要回家,明年春天才回来。

他说起:

“今年纸札、香料短缺,明年价格肯定会上涨。

明年我先打发大儿子来当铺里照管一下,赶在端午节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

除去关税和其他花销,也能剩下几倍的利息。”

薛蟠听了,心里盘算着:

“如今我挨了打,正没脸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的,又没地方可躲。

天天装病也不是个事儿。而且我长这么大了,文不成文,武不成武,虽说做买卖,可到底连戥子和算盘都没拿过,各地的风土人情、远近道路也一概不知。

不如也准备些本钱,和张德辉出去逛一年。

赚钱不赚钱的先不说,就当躲躲羞也好。

二来还能去游历一下山水,也不错。”

主意打定后,等酒席散了,他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德辉,让他等个一两天,一起出发。

晚上,薛蟠把这事告诉了他母亲。

薛姨妈听了,虽然心里也为他有这个想法高兴,但又担心他在外面惹事,觉得花了本钱倒是小事,因此不想让他去。

只说:

“不管怎样,你守在我身边,我还能放心些。

而且也不缺这点买卖赚的钱,也用不着靠这几百两银子过日子。

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比赚这几百两银子强多了。”

薛蟠主意已定,哪里肯听。

他说:

“天天都说我不懂世事,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学。

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用的事都断了,现在想成人立事,学着做买卖,又不让我去,那叫我怎么办呢?

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而且那个张德辉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咱们和他家是世交,我跟他去,能出什么差错呢?

就算我一时半会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自然会说我、劝我。

再说,东西的贵贱和行情他都清楚,我自然什么都问他,肯定会很顺利的,怎么就不让我去呢?

过两天我要是不告诉家里,自己偷偷准备好就走,明年发了财回家,到时候他们就知道我的本事了。”

说完,赌气去睡觉了。

薛姨妈听他这么说,就和宝钗商量。

宝钗笑着说:

“哥哥要是真的想经历些正事,那当然是好事。

只是他在家里说得好听,到了外面要是旧病复发,就更难约束他了。

但也不用太担心。

他要是真的改好了,那是他一生的福气。

要是改不了,妈您也没别的办法。

一半靠人力,一半听天命吧。

他都这么大个人了,要是总怕他不懂世事,出不了门,干不了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老样子。

他既然说得头头是道,妈您就当丢了八百、一千两银子,让他去试一试。

反正有伙计们帮着,他们也不好意思哄骗他。

二来他出去了,身边没有那些助长他坏毛病的人,也没了可以倚仗的人。

到了外面,谁也不怕他,有吃的就吃,没吃的就饿着,举目无亲,他看到这样的情况,说不定比在家里还能少惹些事呢。”

薛姨妈听了,沉思了半天,说:

“还是你说得对。

花点钱,让他学些教训也值了。”

商量好了之后,一夜无话。

第二天,薛姨妈让人把张德辉请来,在书房里让薛蟠设宴款待他,自己在后廊下隔着窗子,千言万语地嘱托张德辉照顾好薛蟠。

张德辉满口答应,吃过饭后告辞,还回话说:

“十四日是个出门的好日子,大少爷可以马上收拾行李,雇好骡子,十四日一早就可以出发了。”

薛蟠高兴极了,把这话告诉了薛姨妈。

薛姨妈就和宝钗、香菱以及两个年长的嬷嬷,连日来收拾行装,安排了薛蟠的乳父老苍头一名。

当年熟悉事务的旧仆两名,另外还有薛蟠随身常用的小厮两人,主仆一共六人。

雇了三辆大车专门拉行李和物品,又雇了四匹长途骑行的骡子。

薛蟠自己骑一匹家里养的铁青大走骡,另外还准备了一匹坐马。

一切准备妥当,薛姨妈、宝钗等人连夜对薛蟠的劝诫嘱咐的话,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到了十三日,薛蟠先去辞别了他的母舅,然后过来辞别贾府里的众人。

贾珍等人免不了又摆酒为他饯行,这些细节也不必详述。

到了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人一直把薛蟠送到仪门外,母女俩四只泪眼望着他离去,才转身回来。

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还有两三个老嬷嬷和小丫头。

如今跟着薛蟠一走,外面就只剩下一两个男子。

因此,薛姨妈当天就到书房,把所有的陈设、玩器以及帘幔等物品,全都搬了进来收起来,让那两个跟薛蟠去的男子的妻子也一并进来睡觉。

又让香菱把她自己的屋子也收拾严实,说:

“把门锁好,晚上过来和我睡。”

宝钗说:

“妈既然有这些人作伴,不如让菱姐姐和我作伴去吧。

我们园子里又空,夜晚漫长,我每晚做针线活,多一个人,不是更好吗?”

薛姨妈听了,笑着说:

“对呀,我忘了,本来就该让她跟你去才是。

我前几天还跟你哥哥说,文杏年纪又小,做事没个准头,莺儿一个人,服侍不过来,还得买个丫头给你使唤。”

宝钗说:

“买来的丫头不知底细,要是看走了眼,花了钱是小事,就怕惹麻烦。

还是慢慢打听着,找个知根知底的人买来才好。”

说着,就让香菱收拾好被褥、梳妆盒等物品,让一个老嬷嬷和臻儿把东西送到蘅芜苑,然后宝钗和香菱才一起回到园子里。

香菱笑着对宝钗说:

“我本来就想跟奶奶说的,大爷走了,我就和姑娘作伴儿去。

又怕奶奶多心,说我是贪图园子里好玩才想去,没想到你竟然先说了。”

宝钗笑着说:

“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一直没机会。

就算每天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什么意思。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索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了个伴儿,你也能遂了心愿。”

香菱笑着说:

“好姑娘,趁着这个时候,你教教我作诗吧。”

宝钗笑着说:

“我说你是‘得陇望蜀’呢。

我劝你今天头一天进园,先从园东角门出去,从老太太开始,各处的人你都去看看,问候一声,也不用特意告诉他们你搬进园里来了。

要是有人问起原因,你就顺口说我带你进来作伴儿就行了。

回来进了园,再到各位姑娘的房里去转转。”

香菱答应着,刚要走,只见平儿匆匆忙忙地走来。

香菱赶忙问好,平儿也只好陪笑回应。

宝钗就对平儿笑着说:

“我今天带她来作伴儿,正打算去跟你家奶奶说一声呢。”

平儿笑着说:

“姑娘这说的是什么话?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宝钗说:

“这才是正理。

就算是住店也有个店主,庙里也有个住持,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到底还是告诉一声,也好让园子里值夜的人知道多了她俩,好关门守夜。

你回去告诉一声吧,我就不派人去说了。”

平儿答应着,又对香菱笑着说:

“你既然来了,也不拜一拜街坊邻居吗?”

宝钗笑着说:

“我正让她去呢。”

平儿说:

“你先别去我们家,二爷生病了,在家呢。”

香菱答应着走了,先从贾母那里开始拜访,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且说平儿见香菱走了,就拉着宝钗小声说:

“姑娘你可听说我们家的新鲜事儿了?”

宝钗说:

“我没听说什么新鲜事儿。

这几天忙着打发我哥哥出门,所以你们这儿的事,我一概都不知道,连姐妹们这两天也没见着。”

平儿笑着说:

“老爷把二爷打得动弹不得,难道姑娘你没听说?”

宝钗说:

“早上好像隐约听到一句,也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也正打算去看看你家奶奶呢,没想到你来了。

二爷又是因为什么被打呢?”

平儿咬牙骂道:

“还不都是那个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上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认了还不到十年,惹出了多少事!

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几把旧扇子,回到家,觉得家里收藏的那些好扇子都没用了,立刻让人到处搜罗。

谁知道就有那么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外号叫石呆子,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偏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

二爷好不容易托了好多人情,见到了这个人,说了半天,他把二爷请到家里坐着,拿出扇子,稍微看了一下。

据二爷说,那些扇子真是世间少有,全是湘妃竹、棕竹、麋鹿竹、玉竹做的,上面还有古人的书画真迹,回来告诉了老爷。

老爷就叫买下来,说要多少银子给多少。

偏偏那个石呆子说:

‘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

老爷没办法,天天骂二爷没本事。

已经答应给他五百两,先付银子,后拿扇子。

可他就是不卖,只说:

‘要扇子先拿我的命来!’

姑娘你想想,这能有什么办法?

谁知道那没天理的雨村听说了,就设了个圈套,诬陷他拖欠官银,把他抓到衙门里,说所欠官银要用变卖家产来赔补,就把扇子抄了来,按官价送给了老爷。

那石呆子现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老爷拿着扇子,问二爷说:‘人家是怎么弄来的?’二爷只说了一句:

‘为了这点小事,害得人家倾家荡产,也算不上什么本事!’

老爷听了就生气了,说二爷拿话堵他,所以这是第一件大事。

这几天还有几件小事,我也记不清了,所以都凑在一起,就打起来了。

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打,就站着,也不知道拿什么,乱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

我们听说姨太太这儿有一种治棒疮的丸药,姑娘你快找一丸给我,我拿回去给他上药。”

宝钗听了,赶忙让莺儿去拿了一丸药给平儿。

宝钗说:

“既然这样,替我问候二爷吧,我就不去了。”

平儿答应着走了,这里暂且不表。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人都去贾母那儿了,她自己就往潇湘馆去。

这时,黛玉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看到香菱也进园子里来住,自然很高兴。

香菱笑着说:

“我这一进来,也有了空闲时间,好歹教教我作诗吧,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黛玉笑着说:

“要是想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然不算精通,但大致还是能教你的。”

香菱笑着说:

“真要是这样,我就拜你为师。

你可不许嫌我烦啊。”

黛玉说:

“这有什么难的,也值得专门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中间承、转的部分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要是真有了奇妙的诗句,就算平仄、虚实不对也没关系。”

香菱笑着说:

“怪不得我常拿一本旧诗,抽空看一两首,有的对仗极其工整,有的又不对仗。

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有的是符合这个规则的,有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字也有出错的,所以我天天都疑惑。

如今听你这么一说,原来这些格律规矩都是次要的,只要词句新奇才是最重要的。”

黛玉说:

“就是这个道理,词句到底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立意。

要是意趣真切了,就算词句不修饰,自然也是好的,这就叫‘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着说:

“我就喜欢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写得真有意思!”

黛玉说:

“可千万不能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为不懂诗,所以看到这种浅近的就喜欢,一旦陷入这种风格,就再也学不出来好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