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407章 哪些皇帝爱杀功臣?

第407章 哪些皇帝爱杀功臣? (第2/2页)

他们在面对功臣集团的手段想到的首先不是忌惮、对抗等手段。

李世民建凌烟阁,朱元璋清洗功臣谱。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邦大杀异性王。

借用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说法是:人是有能量的。底层人就算翻身做了主人,能量还是不足的,所以镇不住,坐不稳才是真正的原因!

当然,部分网友也有自己的观点:“出身高贵的多数都是先杀自家人,比如李世民,赵光义。自己人杀完了搂草打兔子才会杀一些反对派。”

“底层出身的皇帝他的功臣是和他一起摸爬滚打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兄弟相称,一旦有了上下尊卑就会产生裂痕。而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他们的功臣从一开始就和他有着尊卑体系。如刘邦朱元璋他们的功臣前期都称呼其为大哥。而像杨坚李世民他们的功臣从一开始就尊称将军,公子,秦王。”

“因为杨广这类有自己的固有势力,靠团体势力制衡。朱元璋这种是靠个人去制衡,个体生命结束后没有可以用来制衡的势力。”

“出身世族的一开始就定下了君臣之别。出身底层的一开始都是兄弟,你能做我也能做。”

首先,我们要研究帝王杀戮功臣,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讲:

第一就是为了维护帝王威严:这些皇帝出身低微,在起义过程中与功臣们称兄道弟,但一旦登上皇位,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功臣们对皇帝的过去过于了解,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触犯皇帝的威严,甚至有泄露皇帝一些不光彩往事的风险,这对皇帝的权威构成了潜在威胁。

更多的方面就是防止功高震主:功臣们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威望和势力可能会对皇帝的统治地位产生威胁。

如果功臣还受到百姓的爱戴,其影响力可能会超过皇帝,这对于皇帝来说是极为危险的,因此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对功臣采取行动。

像朱元璋晚年屠戮淮西勋贵,则是另一方面了,就是为下一代铺路:皇帝考虑到自己的继承人可能无法驾驭这些功臣。

功臣们往往以战功自居,对年轻的继承人可能缺乏敬畏之心。

为了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皇帝选择在自己在世时除掉功臣,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

还有的就是权力合法性的担忧:底层出身的皇帝通过推翻前朝统治获得权力,他们对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存在天然的担忧,担心别人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推翻自己的政权。

因此,他们对功臣的忠诚度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功臣可能会成为潜在的颠覆力量。

从性格和经历的影响来说:刘邦和朱元璋等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多疑的性格。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危险的敏感使他们难以信任他人,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威望极高的功臣。

当然,也不是贵族出身的皇帝就不会杀戮功臣,底层出身的皇帝就一定会杀戮功臣,皇帝是否会屠杀自己的功臣,主要还是基于“功高震主”、“皇嗣年幼”、“皇帝年衰”、“功臣集团违法犯忌”等方面来讲的。

例如李世民晚年就是生怕李靖死在了自己后面,直到贞观十七年,李靖去世之后,李世民才舒缓了一口气。他是不怕李靖的,但是他怕自己的继承者们无法驯服李靖这样的人才。

例如朱元璋杀戮功臣,主要的原因还是淮西勋贵结党营私,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功劳公然违抗国法皇命、破坏皇室权威、以及淮西勋贵的继承者懿文太子朱标的离世会让这个勋贵集团陷入到群龙无首的地步。

像秦始皇没有大肆屠戮功臣的原因可能是和李世民有些相似的,他们建立自己王朝的时候都很年轻,嬴政十三岁登基,二十一岁亲政,三十九岁一统六国即皇帝位置,而当时大秦中枢的高官们多没有嬴政的年龄小,年龄相当和比他小的一般也是他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亲信和秦朝的死忠,例如蒙氏家族等。

李世民十六岁劝父起兵,十七岁名满天下,二十岁天下无双,二十八岁登基为帝,而他秦王府的文武们,最年轻的也要比他大上个六岁,最老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臣的李靖了,只比李渊小了几岁而已。

当然,同样底层出身的皇帝里还有东汉开国皇帝的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追随他的文武们基本都得到了善终。

所以,归根结底,底层出身和贵族出身的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基本上还是源于这个功臣有没有“恃宠而骄”、“功高震主”、“自恃功高而枉法”等方面来说的。

毕竟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初的“主公”了,而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要从国家更深远的层面来解决和看待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