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纵然十死九亡,也要前往长安 (第2/2页)
李世民脸上丝毫没有高兴之色,他只在这天幕上看到了不断的“屈辱”二字。
殿内,房玄龄查了查手指,算了下道:“此时距安史之乱应已有将百年之久!”
杜如晦惊道:“百年?百年我大唐居然未有再踏西域?!”
不同于杜如晦的惊讶,李世民倒是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
“指望这群庸物夯物?”
大臣们不敢直接骂李唐的昏君,李世民可没有顾忌,所以他直接喷道。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
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九死一生。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佛教势力。
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
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接到任命后毅然决然地朝东方前行,踏入那片荒无人烟的沙漠。
他在路上迷失了方向,前路迷茫,不知是否能抵达长安,亦不知此生是否还有机会。
恰似往昔贞观之世为弘法而义无反顾的玄奘,悟真亦是奋不顾身,唯愿将河西军民勇抗吐蕃之事呈报朝廷,使天下人皆知,沦陷于外族之手的历经数十载沉沦的百姓们,他们仍旧铭记自己乃大唐子民。
张仪潮自然也不会只派一队信使,道路断绝几十年,路上凶险不断,哪来的自信只派出一队人马。
最后归义军这里十队亲兵带上饱含河西军民希望的信笺,从不同方向踏上了去往长安之路。
然而,幸运没有眷顾了他们。
这十队使者到最后只有一队成功抵达了长安。
从沙漠到绿洲,从高原到平原,全长三千多里的路被他们走过去了!
848年出发,直至850年年末,最终到达了长安。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高进达的这支小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
在他的协助下,高洪鉴终于到达长安。
他的这支小队经历各种地形与环境的侵扰、又有沿途蛮族的抢掠和吐蕃人不依不饶的追击。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顺民”,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
素日里最喜读《贞观政要》,常以李世民为楷模,彼时素有“小太宗”之名的唐宣宗李忱,闻得张议潮带来的河西英雄事迹,慨叹曰:“都说关西这里容易出大将,看来果真如此啊。”】
秦楚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纵然斗争不断,但是上层之间的联姻和人才交流也不断证实了贵族政治的特点。
故而,嬴政看到这里,肃然起敬道:“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才是具有盛世气象的武者啊!这是真正的士!”
对于大秦而言,这样的壮士、勇士怎么不值得敬佩呢!
刘彻:“唐人之武德,丝毫不弱我汉家啊!”
“此等事迹,真壮士也!”
卫青好奇道:“既然唐人如此悍勇,为何能坐视故土和百姓沦陷数十年?”
上官仪笑道:“卫将军,唐人悍勇与唐皇何干?”
“且唐朝朝廷当时已经暗衰,中央没有力量也没有一位如唐太宗一样的皇帝,焉能有中兴之色?”
卫青似是懂了点了点头,刘彻则道:
“唐人有当年赵人之勇了。”
“赵人乃悍勇侠士,赵王非也,而赵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