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金蝉脱壳(下) (第2/2页)
陆淮安暗叫一声糟糕,这又是他说漏了未来之事。急中生智道:"形如鸳鸯交颈,攻守兼备,故有此猜。"
戚继光若有所思地点头,随即皱眉道:"阵是好阵,但实战效果总不如预期。尤其是夜间遇袭时,阵型极易混乱。"
陆淮安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问题所在——这时期的鸳鸯阵太过依赖固定队形,士兵缺乏独立应变能力。他沉吟片刻,道:"将军可否让在下试试?"
戚继光毫不犹豫地挥手示意士兵暂停,将令旗递给陆淮安。
"五人一组,盾手在前,长枪手居次,两侧短兵。"陆淮安调整了阵型,"各组间距拉大,以哨声为号变换方向。"
他又亲自示范了如何用盾牌格挡后迅速反击,动作简洁狠辣。士兵们起初不以为然,但几轮演练下来,发现新阵型确实灵活许多。
"妙!"戚继光拍案叫绝,"去繁就简,正合兵家之道。"
俞大猷却皱眉道:"阵型松散,若遇骑兵冲锋,岂不危险?"
"所以需要配合这个。"陆淮安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这是他沿途凭记忆绘制的现代战术手册,"不是堂堂之阵,而是'夜不收'。"
"夜不收?"戚继光接过图纸,只见上面画着各种奇怪的装备和小队战术示意图。
"专司夜战、偷袭、侦察的精锐。"陆淮安解释道,"穿黑衣,涂面,用弓弩、短刀和毒镖。三十人一队,分散作战,专攻敌军软肋。"
俞大猷连连摇头:"堂堂王师,岂能如盗匪般行事?"
"倭寇可曾与我等讲堂堂之阵?"陆淮安反问,"他们在台州夜袭,在温州放火,何曾光明正大?"
戚继光目光灼灼地盯着图纸,突然道:"试!先选三十人,由先生亲自训练。半月后演练见分晓。"
当夜,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陆淮安将现代特种作战理念娓娓道来:"夜不收需精于三事:其一,隐蔽行动,来去无踪;其二,一击必杀,不恋战;其三,小组配合,各自为战又相互呼应。"
戚继光边听边记,时而插问几句。俞大猷起初不以为然,但随着讨论深入,也逐渐被这种新颖战术吸引。
"最关键是选拔。"陆淮安指着名册道,"不要力大无穷的,要身手敏捷、头脑冷静的。最好是猎户出身,擅追踪潜伏。"
正讨论间,亲兵匆匆入帐:"禀将军,营外抓到两个形迹可疑的商贩。"
戚继光眉头一皱:"可曾搜查?"
"搜出这个。"亲兵呈上一块腰牌。
陆淮安定睛一看,心中一凛——那是锦衣卫的暗探腰牌!严党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