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司马献策,民生之道 (第2/2页)
\陛下圣明!\司马光说,\臣请以华医者的五味调和之法为基础,重新拟定新政章程,使之既能除弊,又不伤身。\
皇帝点头:\准奏。\
就这样,一场本应剑拔弩张的对决,因为司马光的调和之策,反而让新政有了新的转机。
华千机走出养心殿时,司马光叫住了他:
\华医者,老夫有一事相求。\
\大人请说。\
\老夫正在编撰一部历史着作,名为《资治通鉴》。其中有一章专门记载各朝饮食民生之事。不知华医者可愿为我提供一些见解?\
华千机大喜:\这正是医食之道的根本。能为大人效劳,是臣的荣幸。\
离开皇宫后,司马光邀请华千机到他的书斋一叙。
书斋名为\涑水轩\,取自司马光故乡的一条小河。整个院落布置简朴,但处处透着文人雅致。案头上堆满了典籍,都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收集的史料。
\华医者,你可知我为何对医食之道如此关注?\司马光为华千机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西湖龙井,清冽甘甜。华千机品了一口,轻声道:\莫非与大人编撰《资治通鉴》有关?\
\正是。\司马光说,\史书记载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却很少关注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但老夫以为,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
他翻开案头的一本史稿:\比如这里记载的汉武帝时期,因为穷兵黩武,导致百姓饥寒交迫。最后不得不下诏改革,这不正印证了医食之道的重要性吗?\
华千机若有所思:\大人是说,治国如同养生,要懂得适可而止?\
\正是此理。\司马光指着自己配的一株兰花,\你看这兰花,浇水太多则烂根,浇水太少则枯萎。治国也是如此,过犹不及。\
他站起来,在书架上取出一本medical文献:\这是前朝的《食疗本草》,记载了许多药膳方子。老夫注意到,其中很多理论都可以用于治国。\
华千机接过来翻看,只见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食材的性质和搭配之法。
\比如这里说的'四气五味'之说,\司马光指着一段文字,\寒热温凉,相生相克。这不正是朝廷各派势力的写照吗?\
\确实如此。\华千机说,\就像今日的新政之争,表面上是路线之争,实则是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若能像调配药膳一样,让它们达到平衡......\
\所以我想在《资治通鉴》中专门开一章,\司马光说,\记载历代的饮食民生之事。既为后人留下医食参考,也能给治国者以启示。\
他取出一份详细的提纲:\这是我的初步构想,还请华医者指教。\
提纲分为几个部分:
其一,论民生。
\探讨各朝饮食变迁与民生关系,从粮食产量到市井百态,皆要记载。\
其二,论医术。
\历代名医的施治之法,尤其是那些影响朝政的医案,都值得研究。\
其三,论军食。
\军粮的改良与保存,直接关系到国家战力。这方面华医者最有发言权。\
其四,论饮馔。
\从官府到民间,各色饮食都要记录。这些都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窗口。\
其五,论食德。
\饮食之道,不只是果腹,更寓含着做人处世的道理。\
华千机认真看完,深感佩服:\大人这个构想,可谓是前无古人。若能完成,必将成为千古巨着。\
\正因为任重道远,\司马光说,\所以特请华医者相助。你在军需案和这次毒香案中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医食之道的深远意义。\
他取出一个玉制的印章:\这是我的私印,上面刻着'涑水居士'四字。今日送给华医者,也算是个纪念。\
华千机受宠若惊:\这...这怎么使得?\
\你我二人,一个悬壶济世,一个着书立说。表面上看是不同的路,其实都是为了这天下苍生。\司马光意味深长地说。
正说着,外面传来脚步声。是范仲淹派人送来消息:朝廷已经决定对新政做出调整,准备采纳司马光的建议,以\五味调和\之法循序渐进。
\这是好事。\司马光说,\新政若能稳步推进,必能造福百姓。\
华千机却突然想到什么:\只是这西夏细作的事......\
\你是担心他们还会有后手?\
\正是。之前的军需案和这次的毒香案,都显示他们布局已久。即便这次败露,恐怕还会有别的计划。\
司马光沉思片刻:\这倒提醒了我。明日欧阳修要办一场文会,不如请华医者也去参加。据说会有不少边塞来的文人,或许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欧阳大人的文会?\华千机有些惊讶。
\不错。\司马光笑道,\他最近在研究饮食文化,说是要写一部《食货志》。这次文会的主题,就是'食与文'。\
华千机明白过来:\所以大人是想......\
\文人笔下,往往藏着真相。\司马光意味深长地说,\而真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夜色渐深,涑水轩内灯火依旧明亮。
\说起边塞文人,\华千机若有所思地说,\我倒是想起一个奇怪的现象。\
司马光正在整理案头的文稿,闻言抬起头:\哦?什么现象?\
\之前在军营查案时,我发现那些毒香的配方似乎暗合某种诗文格律。\华千机取出一张写满笔记的纸,\您看这个......\
他指着纸上的几行字:\这些香料的配比,若按五言诗的格式排列,竟然能读出某种韵律。\
司马光接过一看,眉头紧蹙:\有意思......这确实像是某种文人手笔。\
\而且,\华千机续道,\这种手法我在查阅医书时也见过。宋齐邱的《食医心鉴》中就有类似的记载,说是有人用诗词格律来记录药方,以防外泄。\
\你的意思是,这些毒香配方可能出自某个精通医术的文人之手?\
\不只是医术。\华千机说,\能把香料、毒药和诗文如此巧妙地结合,此人恐怕还精通音律。因为这些配比的比例,与琴曲的节拍也颇为相似。\
司马光的神色越发凝重:\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时日,确实听说有个西域来的琴师,在边塞一带很受欢迎。据说他不但能演奏各地曲调,还精通香料调配。\
\西域琴师?\华千机心中一动,\可知此人现在何处?\
\据说准备来汴京献艺。\司马光说,\而且......\他压低声音,\听闻欧阳修的文会上,这人也会出现。\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所以大人建议我去参加文会,是为了......\
\不错。\司马光说,\这次文会表面上是谈文论道,实则暗藏玄机。欧阳修邀请这个琴师,恐怕也有深意。\
他站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竹简:\这是最近从西域传来的一些文字记载。其中提到了一个叫'音香密录'的术法,说是可以用音律配合香料,达到影响人心智的效果。\
\原来如此!\华千机恍然大悟,\难怪那些中毒的将士,不只是身体受创,连心神都有些恍惚。这分明是......\
\音香之毒!\司马光说,\比单纯的毒药更可怕。因为它不只伤及肉身,还能摧毁意志。\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古怪的琴声。声音若有若无,却让人心中莫名烦躁。
\这声音......\华千机警觉地起身。
\不好!\司马光快步走到窗前,\是西域的'乱心曲'!\
华千机立即从怀中取出一包特制的安神香,点燃后插在窗边的香炉中。淡雅的香气渐渐驱散了那股令人不安的琴音。
\好在你准备充分。\司马光松了口气,\看来对方是在试探。\
\不只是试探。\华千机说,\他们是在警告我们,表示他们已经知道我们发现了他们的计划。\
\那明日的文会......\
\恐怕会很热闹。\华千机说,\不过这倒给了我一个主意。\
他从药箱中取出几味香料,开始调配:\既然对方擅长以音制香,我们不妨以香克音。这些都是能安定心神的药材,只要配比得当......\
司马光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地处理各种香料,不禁感慨:\医者仁心,当真是国之大幸。\
\大人过奖了。\华千机一边调配一边说,\我不过是尽己所能,报效朝廷。况且有大人这样的贤臣在,何愁国事不兴?\
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信念。
夜色更深了,涑水轩外的风声中似乎还飘荡着若有若无的琴音。但有了华千机特制的安神香,那股令人不安的感觉已经消散。
\时候不早了。\司马光说,\你且早些休息,明日的文会还要养精蓄锐。\
华千机起身告辞,临走前看了眼案上的《资治通鉴》稿本。他知道,自己的医食之道,或许真能在这部千古巨着中留下一笔。
而明日的文会,必定会是一场博弈。不是单纯的文论,而是关乎国运的较量。
\且看明日,\他在心中暗道,\到底是音胜香,还是香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