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红楼帝业 > 第73章 押题考乡试(下)

第73章 押题考乡试(下) (第2/2页)

“九功叙治同”点明诗题,暗含“君臣同心治国”之意。

三四联分述六府三事,对应泰顺帝重农桑、肃吏治的政策。

后面则是升华颂圣。

最后以自谦作结。

全诗押“同”韵,严格遵循限韵要求。

“澄官黼黻崇”又关联泰顺元年清查亏空、整顿吏治的举措。

此时,姜念心中一喜,站起身来,作揖拜谢屈泰,由衷感激:“老先生厚爱,晚辈感激不尽。定会用心研读这些考题与答案节略,争取不辜负您老的殷切期望。”

他心知肚明,这些押题与答案节略,必是耗费了屈泰不少时间精力。一位年过七十之人,又是内阁学士,竟愿如此费心费力帮他。他仿佛看到了屈泰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了这位老者的良苦用心。

屈泰此举,背后自有深意。

若姜念能在下月顺天府乡试中榜,忠怡亲王便会欠屈家一个人情,这对屈家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本。

另外,屈继善对姜念极力推崇,多次在屈泰面前称赞姜念,称其为“天纵奇材”,加上姜念与忠怡亲王极亲厚,屈继善认为姜念将来或能成大器。屈泰深谋远虑,便想借此机会与姜念结下善缘。

屈泰的枯掌轻轻抚过案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屈继善道:“再过十日,念哥儿就要考顺天府乡试了。这十日,你也出一些乡试考题并给出答案节略,供他参考。”

屈继善笑道:“此事即便父亲不指示,我也会做的。”

姜念又向屈继善作揖拜谢:“先生厚爱,姜念也铭记于心。”

姜念看向屈泰,态度恭敬,然问话谨慎:“老先生的这些考题及答案节略,是否会赠予赴考下月顺天府乡试的其他考生?老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所出考题多半会有考到的,保不定下月顺天府乡试会考到老先生详细解答的‘策问’考题,抑或试帖诗考题乃《赋得九功惟叙(得‘同’字五言八韵)》。若届时晚辈与他人作出一样的答卷,岂不就有舞弊嫌疑了?如此怕会连累老先生及先生,晚辈就实在抱愧了。”

屈泰微微一笑,非但没因姜念这番话不悦,反而欣赏姜念的这种谨慎。他缓缓开口:“我虑到了此点,这些考题与答案节略,除了你,不会给别人。”

姜念听罢,心中一松。

他认为,在气运的作用下,屈泰的这些押题,或真能押中一二道,甚至更多。若他与其他考生作出高度相似的答卷,便会卷入舞弊的嫌疑。若考到屈泰详细解答的“策问”考题,抑或试帖诗恰是《赋得九功惟叙(得‘同’字五言八韵)》,他与其他考生答卷一样,那么,纵不是舞弊也算舞弊了。

他虽有霸道的一面,敢于冒险,但也有谨慎的一面。

他要借屈泰的押题之力,又须避免卷入舞弊的嫌疑。

屈继善目光温和地接话道:“念哥儿心思谨慎,甚好。家父训教我,科举之事,既须谨慎,更须勉力。虽离下月顺天府乡试仅剩十日,凭你的超群记性与才思敏捷,接下来十日勉力苦读,还能进益不少。若你下月能中榜,便是一大奇事,年方十五的举人委实了不起的。若下月你未中榜,也大可不必灰心,能中榜明年正科乡试,年仅十六的举人也委实了不起。”

姜念恭声道:“多谢先生指点,姜念定当谨记于心。”

书房的雕花槅扇开着,有浓郁的花香随风入内,与房中的墨香融汇,是内院中泼辣辣开作一片粉霞的海棠花的香气。

姜念深吸一口气,嗅到了海棠花香,也嗅到了墨香。

他心中默念:“十日之后,便是见分晓之时。我必全力以赴,不负春光,不负韶华。若计划能顺利,我便能尽快迈入朝堂当官,纵然届时依然是不被相认的皇子,却已不算沦落草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