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大战前夕 (第2/2页)
“你叫人去要便是,州牧夫人开了口,索要的又不是涉及重要的事物,应该比我还要好使。”
荀彧与冀州的使者议了五天的价。
这是刘星的主意,能多拖上几天,冀州就多增加一点民怨,也对将来收拾冀州提供多一点的保障。
另一重意思就是,派人让冀州那边的人,加紧在市场里搅风搅雨,这边卖给冀州三十万石,那边在冀州收掉三十万石。
反正让袁绍花大价钱做无用功就是。
果然,当使者回去向袁绍汇报,刘星这边不要钱(用钱买,那就是天价),但是可以用资源交换。
袁绍跟谋士们商量后,决定同意按照刘星这边的提议执行。
其实不执行也不行了,冀州的粮商们已经不再卖粮,大家都以自家用粮都不够的理由,拒绝执行袁绍政府要求大家开仓卖粮的号召。
而袁绍政府的储备粮也已经到了警戒线,如果不能从外部购到粮食,他还继续放粮的话,将来维系手下军队的粮食,连半年的储备都没有。
而今年的气候也确实不好,蝗虫、干旱等天灾一直不断,到了秋收的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搞不好今年冀州的老百姓,又是难过的一年。
所以,尽管刘星这边的以资源兑换粮食的比例有点欺负人,他也只能咬牙忍了。
好在这边袁绍还是有人可欺负的,他竟然也派出文丑带领一拨人马,向乌恒下手。
一路打一路劫掠,然后把劫掠回来的皮草当成资源,与刘星方兑换粮食。
一时间,整个北方的乌恒人,都不明就里地向外再迁徙了千多里。
到了七月份,从刘星处兑换的粮食到了以后,冀州的粮食短缺问题,算是暂时堵上了一个缺口。
但是眼看着秋收就要到了,可是今年冀州从进入七月起,就连续大雨倾盆,已经下了二十多天雨。
眼看着地里的作物不是烂了根,就是要被淹死,老百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时候,老百姓中间就又有人开始传言:
实在不行,趁着大家手里还有点儿余粮,不如拖家带口去奔了兖州。
最起码到了兖州,有官府兜底,今年官府不但发粮食,还管发放生活必需品。
到了明年春天,官府还发种子,并且还有专门人协调和指导农耕。
最主要的是,当出了天灾的时候,就像今年这样,官府还会出面赈灾,老百姓过得都是神仙般的日子。
这回倒不全是刘星这边的情报部门做的工作,老百姓的心里都是有记忆的。
过去大家但凡有一口吃的能活命,都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就生长于斯的家乡。
可是现在摆在面前的是,大家可能实在是熬不过今年冬天,不走不行啊!
于是就有人率先顶风冒雨,离家向兖州进发。
刚开始小波的人口迁移,有的是翻山越岭,走的小道,也没有官府注意。
可是后来就有大波的人要逃命,甚至有的是整个家族,整个村落的人一起走。
这些人找不到小路,也不适合走小路,就汇在官道,慢慢聚成大大的逃荒人流。
这时,防守关隘的官员就懵了,这样大的人口流动,他们哪敢放啊?
放了他们自己的脑袋岂不是也跟着一起被放掉。
就有官员出来劝阻,可惜老百姓哪里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