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深秋情结 > 第3章 孺子生来爱读书 少年偶得离奇梦

第3章 孺子生来爱读书 少年偶得离奇梦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深秋情结!

一个偶然的机会,程启琨开始迷恋上了长篇小说。在他上三年级的时候,哥哥不知从哪儿借来一部长篇小说《平原枪声》,书已经旧得发黄了,开头结尾都不完整,是描写抗日战争期间游击队英雄事迹的。哥哥在家里只能抽空看一会,然后去干活了,程启琨就赶紧抓过来看,有生字就查字典,语句不懂就问哥哥,就这样两人轮流看,一部小说没几天就看完了。 程启琨被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这是他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程启琨虽然瘦小,可他也是个男孩,非常崇拜英雄,他认为小说里的马英就是大英雄,甚至幻想着自己长大了也要成为大英雄。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课程不多,老师留作业也比较少,一般在学校自习课就做完了,程启琨在家里便抽空看小说。程启琨特别喜欢读书,又没钱买书,好在哥哥总能从外面借来书,但他们不知道哪本书是禁品,害怕被人知道,总是偷偷地看。程启琨自从看了《平原枪声》后,便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的第二部小说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竖排版的,里面有很多繁体字,仍然是哥俩岔开轮流看,程启琨大多数字都能认得,有些繁体字不认得就问父亲,父亲差不多都能认,父亲忙时就查字典,家里那本老《新华字典》简直成为程启琨专用的了。

少年儿童都非常喜欢孙悟空的故事,他神通广大,是正义的化身,专门与邪恶斗争。程启琨记性好,他看过一个章回或某一段落都能把故事情节记下来,经常讲给小伙伴们听,他讲得津津有味,小伙伴们听得聚精会神,很多小伙伴都很乐意跟程启琨一块儿玩儿。

后来,除了哥哥借的书,程启琨自己也想办法找人借书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他陆陆续续读了很多小说,如:《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中的青春》《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小城春秋》《欧阳海之歌》《红岩》《晋阳秋》《破晓记》《苦菜花》《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金光大道》《艳阳天》《青年近卫军》……等等。这些书都是大家互相传着看的,虽然喜欢小说,但他从来不在课堂上看,其中《红楼梦》读得最慢,用时最长,尽管每回的标题和许多诗词都能背下来,但始终未能读懂。参加工作以后又读了《杨成武回忆录》《基督山伯爵》《飘》等等,除了小说,他还喜欢唐诗宋词,在县医院工作期间,一有空就去新华书店看书,多年来,他读书的兴致一直不减。

程启琨读书有个习惯,不是从头往后一直顺着往下看热闹,而是一定要把其中的故事情节弄清楚,当看到后面的故事情节与前面有很重要的关联,便返回到前面与之关联的部分来回反复地推敲,比如《红楼梦》,贾宝玉游梦幻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后面都有相应的描写。有的书很不易懂,必须反复研读,比如毛主席的等哲学着作《矛盾论》《实践论》他就没少跟老师请教。程启琨看书非常投入,不自主的进入到书的角色里去,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跟着哭、跟着乐;看到《红楼梦》“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遭鞭挞”那一回,便忍不住替贾宝玉掉眼泪,甚至连吃饭都咽不顺畅。看了《杨成武回忆录》,更进一步了解了我党我军在长征的艰苦卓绝,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顽强,解放战争的气势磅礴;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不怕牺牲,用热血和生命扞卫了祖国的尊严,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真正的挺起了胸膛!程启琨从心底对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先烈万分崇敬!

程启琨热爱文学,读书时特别注意书中的比喻、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情写景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他都非常感兴趣,总是认真仔细地品味。通过读书使程启琨学到了很多文学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一些历史知识,尤其是文学方面让他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而且书中很多人物的光辉形象在他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对他的人生观和以后的成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程启琨掌握的字、词、成语量相当多,所以他在语言的交流运用上也得心应手,与人沟通和演讲口才都高于常人,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他写作文或做语文作业时从来不发愁,语文课的成绩始终很好,大考小考总是全年级最高分。到了高中以后,他开始迷上了文学创作,这都是后话。

程启琨学习很认真,有时竟敢跟老师较真。三年级时,一次上语文课,老师领着学生念新课文,记得课文是《毛主席和水兵在一起》,老师念一句,学生们跟着念一句,当老师念道:毛主席精神抖擞大步向水兵走来,老师把精神抖擞的“擞”错读成“搂”,老师念完了这一句,学生们都跟着老师一样念,因为程启琨提前预习了课文,“擞”是生字,他查过字典,所以他知道老师念错了,当同学们跟着老师念精神抖“搂”时,他故意提高嗓门念精神抖“擞”!为的就是让老师听到;老师听到了,下一次再念到这一句便改念精神抖“擞”了,因为老师知道程启琨平时学习很认真,没有把握不敢不听老师的话。下课后老师赶紧查了字典,确认了程启琨的读音正确,还专门向程启琨说:“是你念的正确,我的小秀才。”同学们都听见老师管程启琨叫“小秀才”,其实小学生们都不知道 “秀才” 是啥意思,不过往后程启琨“小秀才”的外号倒是被同学们传开了。

程启琨善于朗读,他读书声音洪亮,带有感情,发音准确。老师最喜欢听他读书,在课堂上经常让他读课文,一次因为读课文还闹了一个笑话。一天下午放学前,老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文——毛主席的着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程启琨很听老师的话,当晚认真预习了课文,次日上午上课刚开始,老师说道:“在讲课之前,我先考察一下同学们是不是预习了课文?”于是便让程启琨读新课文,程启琨流利地读完了课文,这时一个比程启琨大两岁的男同学举手,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程启琨读错了,”老师问:“哪里错了?”那个学生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折’他读成了分‘析’。”“哗——”,同学们都乐了,老师问他:“你预习课文了没有?”他低着头说:“没有,”老师把他严厉地批评了一顿:“错的是你!什么分‘折’?应该是分‘析’才对嘛!以后不要不懂装懂!知道吗?”那个同学应道:“嗯,知道了。”以后同学们给他起个外号叫“分折”。老师借此机会给同学们讲解了“析”和“折”的区别:“同学们注意这两个字的区别:‘析’是木字旁,意思是劈、刮,分开、分散,分析、辨认,它的组词有:分析、赏析、剖析等;‘折’是提手旁,意思是断,亏损,它的组词有折断、折叠、折本、折耗、挫折等。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齐声答道:“明白了!””

由于程启琨学习认真,无论做作业还是考试,很少出错,赢得了老师的信任,经常替老师判作业。

程启琨刚升四年级,换了一位男老师,他是退伍军人,很认真,很严厉,学生都怕他。他给学生上军体课格外严格,集合、列队、走步等一切都按军人的要求训练,操场集合列队时队伍整的就是直线跟方块,在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坐姿必须一致,挺胸抬头,非常精神。程启琨对此特别喜欢,通过训练感觉自己也像个军人似的!学生们放学后路上依然走得整整齐齐。程启琨把那时训练的走路形成了习惯,长大了也一直保持着,后来他当了医生,见他走路的精神劲儿还有人以为是转业的军医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