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 第160章 蛛丝马迹,中风隐疾!

第160章 蛛丝马迹,中风隐疾!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见四人互相见礼后,赵钰方才道:

“狄仁杰,李元芳听旨!”

狄仁杰和李元芳闻言,连忙一撩官服,跪倒在地。

“臣狄仁杰/李元芳恭听陛下圣谕!”

赵钰郑重道:

“即日起,命狄仁杰为辑事府明镜司副督,李元芳为明镜司参将,负责协助处理淳于庆一案!”

说罢,他看向四人。

“望诸卿齐心协力,尽快侦破此案。”

感受到赵钰对淳于庆一案的重视,以贺拔允为首的四人齐声表态道:

“臣等绝不负陛下所托,定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等到四人回到辑事府衙门,各自坐定,贺拔允唤来小吏,将卷宗取来,给狄仁杰两人过目。

过了好一阵,见狄仁杰与李元芳看完卷宗,贺拔允方才问道:

“怀英兄,不知你对此案有何看法?”

无论是他,还是李儒,都能看出狄仁杰身上的不凡来。

哪怕此人时常将笑容挂在脸上,但他与李儒都有一种直觉,这狄怀英绝非易于之辈!

尤其是李儒,狄仁杰给他的感觉更为明显,见到他就如同见到了贾诩贾文和一般,都是那种脸上带笑,怀中揣刀的笑面虎。唯一细微的区别,是这狄怀英更为威严,而贾诩则更为隐忍。

更何况,能够被陛下所推荐,足以证明此人的能力来。

陛下的眼光,如今在朝中那可是有口皆碑。

至于另一位李元芳,显然是充当护卫的角色。

将卷宗放到书桌上,狄仁杰方笑着朝贺拔允和李儒拱了拱手。

“两位大人,怀英在这卷宗中细细看了淳于庆的出身,才知道他在京营中担任治粟都尉已有近五年时间,甚至远早于陛下登临大宝。只是下官有些疑问,在陛下未登基前,这淳于校尉属于哪个派系?”

“此人昔日投靠反王,只是陛下诛除反王后,为朝局稳定着想,只诛首恶,余从不问,才让这厮逃过一劫。”

贺拔允沉声道。

坐在一旁的李儒眼中现出思索之色来。

这狄仁杰乃智谋之士,绝不会无的放矢。只是一时间,他也想不出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狄仁杰略显富态的脸庞露出几分笑意,道:

“下官在陛下身旁聆听教诲时,王枢密曾进宫面圣,言及前反王谋士吴逸之迷途知返,愿意为陛下效力。那吴逸之昔日乃反王心腹,想必知道淳于庆底细,两位大人何不找机会问一问对方?淳于庆随陛下南征时,陛下刚重掌大权不过三月时间。时间太短,淳于庆应来不及彻底改换门庭,不如两位大人先从这个线索查起?”

听到狄仁杰说完,贺拔允和李儒顿时两眼放光,有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看到了侦破案件的曙光,李儒瞬间干劲十足。

“本官与文和关系颇好,明日早朝之后,本官便去与文和说明此事。”

狄仁杰却说道:

“以下官看来,李大人还是莫要出面为好,只需书信一封,让一下人送到贾大人府上便是。反王虽除,但陛下为稳定朝局,对反王党羽网开一面。如今朝堂之上,不知有多少昔日党羽与此案有关,因此有些调查还是在暗中进行为好。”

李儒微微一愣,苦笑道:

“还是怀英兄思虑周全,也罢,就按怀英兄说的来!”

狄仁杰看向贺拔允,拱手道:

“除此之外,怀英还想请贺拔大人高调宣布,让怀英全权负责调查此案。”

贺拔允疑惑道:

“从方才只言片语,便可知怀英查案之才,远在本官和李大人之上。只是本官疑惑的是,为何怀英方才说要暗中调查,此时却又要高调查案?这岂非自相矛盾?”

李儒也赞同的点点头。

这也是他的疑惑不解之处。

狄仁杰笑着解释道:

“两位大人有所不知,暗中调查只不过是为了查清楚,在陛下登基之前,那淳于庆与朝中哪些人相勾连,但这些信息是从吴逸之口中说出,还需进行验证方能成为证据。因此来一次拨草寻蛇,只有让对方感到紧张,甚至动起来,我们才能找到对方破绽,然后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最后从中找出证据,将其绳之以法。”

贺拔允闻言,不由抚掌叹道:

“怀英探案之能,本官心服口服。也好,此案就交给怀英你全权处理,本官和文优给怀英你打打下手。只是,怀英的安全,需不需要本官请陛下加派人手保护?”

“多谢大人信任!”狄仁杰向贺拔允拱手道,“至于自身安危,有元芳在身旁,怀英自不会担心。更何况,神京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谁敢造次?”

“好!李参将,狄大人的安危本官就尽数托付给伱了。等到侦破此案,本官和李大人亲自向陛下为你二人请功。”

身披铠甲,身形瘦削,一脸坚毅的李元芳抱拳道:

“末将必不负大人所托!”

看着狄仁杰和李元芳离开的背影,负手而立的贺拔允忍不住叹道:

“陛下目光如炬,竟能找到这等英才,实在是朝廷之幸,大楚之幸!”

仅凭今日寥寥数语,贺拔允就能感觉到,那狄仁杰的才能远超自己,但对此,他却没有丝毫嫉妒的感觉,有的,只是对大楚再添一位能臣的感叹。

李儒走到贺拔允的身旁,开口道:

“怀英有宰相之才,但无圣上识人之明,他的才干也无施展之处。只要有圣上在,我大楚定能实现昔日太祖也未曾实现的宏图霸业,混一天下,一统四海!”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赵钰的信心。

“文优所言,也是我心中所想!”

对于当今圣上的圣明,贺拔允同样有着绝对的信心。

“只是这大楚英才犹如沧龙江中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你我若是不努力,恐怕哪一天就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若是等到陛下一统四海那一天,你我不能位居群臣之列,岂非终生之憾?”

两人对视一眼,纷纷大笑起来。

…………

炎凤元年六月初,暑气见涨的神京城外,赵钰再一次见到了孙思邈。

“陛下出城亲迎,老朽诚惶诚恐!”

见到赵钰亲领文武重臣出城迎接,孙思邈就要俯身下拜,却被赵钰一把扶住。

孙思邈抬起头,目光正对上赵钰那双温润的眸子。

“老先生乃医中圣手,活死人肉白骨,当得起朕的出城迎接。”赵钰笑着说罢,又对群臣介绍道,“这就是朕给众卿常说的孙老前辈。”

众人纷纷上前见礼。

感受到赵钰话语中的真诚,孙思邈语带哽咽。

“老朽不过一医者,当不得陛下如此赞誉。”

赵钰正色道:

“老前辈此言差矣。虽说国家治理需要文臣武将,但并不意味着除了读书习武,为将做官之外,其他行业都是贱业。在朕眼中,任何行业做到最顶尖之人,都是国之栋梁。”

说着,他看向孙思邈,道:“就譬如老前辈,就是医道走到近乎极致之人,是医者中医术最高的寥寥几人之一,但能说老前辈对国家无用吗?这是万万不能的。且不说老前辈收徒著书,单说如果哪天朝中有重臣得不治之症,却被老前辈开方施药,将其从阎王手中夺了回来,令朝廷少受多少损失。这,难道不是老前辈对国家的功劳和贡献吗?”

这是赵钰第一次在文武重臣面前表明自己对百业的看法。

这世上,并非“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一条出路,普通人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为大楚做贡献。

听到赵钰的话语,在场所有人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这样新奇的观点,他们从未听说过。但细细想来,却又发现颇有道理。

听到赵钰对自己行医的肯定,哪怕孙思邈见多识广,此时也不由心潮澎湃,泣声道:

“老朽替其他同行,拜谢陛下!”

将孙思邈迎入紫寰殿后,赵钰便问起了苗疆及杏林院的情况来。

“陛下在苗疆开设杏林院,真乃妙棋也!”孙思邈颇为感叹的说道,“苗疆中本就遍地毒瘴,哪怕那些蛮族百姓熟悉环境,一不小心也会沾染上。族中祭司医术不高,五仙教弟子寻常百姓又见不到,若祭司不能救治,只能闭目等死。”

“陛下与诸族首领盟誓,又在城中开设了杏林院。刚开始那些蛮族百姓还不信,不敢下山求医。等到那些胆子大的进城求医,被安排在杏林院诊治,渐渐恢复健康后,这些蛮族百姓显然对朝廷有了信任感。等到他们回山,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蛮族百姓遇到难治的疾病后,也开始尝试下山入城,或是找汉家大夫医治,或是直接寻到杏林院来。”

“渐渐地,这些蛮族百姓对大楚没有如往日那般敌视了。老朽估计,再花上个十多年时间,这些蛮族便会彻底同化,成为我汉族的一份子。”

说到最后,孙思邈的语气也变得略微激动起来。

融蛮夷于华夏,这是历代楚国先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如今看样子,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似乎有达成的可能。

“朕也不过是动动嘴而已,这都是老前辈和诸位的功劳。”

赵钰哈哈笑道,不过眼神中却带着一丝自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